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无需担忧通胀 谨防流动性陷阱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牛福莲 作者:admin 责编:

    4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3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1%,PPI同比下降1.9%。两组数据均低于此前市场预期。

    就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范建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受春节期间价格涨幅较大影响,3月CPI出现合理回落,并有超预期表现。他预计,受去年猪肉和蔬菜等价格跌幅较大影响,CPI在下月或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出现适度反弹。但总体而言,今年物价水平将保持平稳。

    范建军认为,当前或未来,我国只有因食品价格结构性上涨导致的物价上涨压力,整体经济并无通胀压力。而PPI持续低迷,则意味着工业部门产能结构性过剩仍旧严重,总需求相对不足。他提醒,当前我国更应警惕的是防止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

    国内:结构性上涨压力并非通胀压力

    “央行把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控制在13%,其实是过于担心了。”对包括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内对未来物价上涨和通胀的担忧,范建军认为,目前,国内对于通胀的压力主要源于“两个担心”:一是对如果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加上食品价格上涨,会产生国内物价上涨压力的担忧;二是对美、日、欧等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产生外溢性将导致输入性通胀的担忧。

    对于第一个担心,范建军认为,影响国内食品价格最重要的因素是农民工工资涨幅。随着农民工工资上涨,食品价格上涨也存在结构性上涨。

    范建军表示,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生产率增速的差额每年大约在5%—10%之间,不论货币政策是松还是紧,差额都会导致食品价格在每年产生约1.5%—2%的涨幅。“这样就会拉高CPI上涨1.5—2个百分点左右。”

    范建军认为,食品价格上涨是一种结构性价格上涨,由此引发的物价上涨也并非全面价格上涨。因此,只需采用结构性办法去治理,而不该一味地依赖货币政策、也不能用治理通货膨胀的办法来治理。

    他预计,今年农民工工资涨幅会超过去年,而食品价格涨幅也将超过去年。“但这只是结构性价格上涨压力,不能等同于通胀压力。”

    国际:不存在输入性通胀

    鉴于当前美、日、欧等采取的超宽松货币政策,有人担忧会有来自国际上的输入性通胀。范建军认为,上述国家之所以采取超宽松货币政策,是基于其国内存在的通货紧缩现象。

    “美国等国家的CPI多不足2%,货币政策的外溢性非常小。”范建军认为,对于判断一个西方国家是否存在通货膨胀现象,不是看其货币政策,最为关键的是要看第三世界国家,即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外汇储备政策,比如,外汇储备多、全球市场上美元供应量多,大宗商品肯定面临上涨压力,但现在中国每年的外汇储备都在下降。

    范建军表示,尤其是在欧债危机之后,持有外汇储备面临着通货膨胀贬值及主权债务危机违约的风险,因此,全球的美元储备增速都在下滑,而中国作为外汇储备的主要增长国,也正在不断调整外汇储备政策。“因此,输入性通胀影响不大。”

    警惕流动性陷阱

    “基于PPI多季度呈现负值,且下跌幅度仍有扩大,说明工业部门的产能过剩依然存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问题依然严重。”范建军表示,目前可以明显感觉到制造业企业的贷款积极性不高,且制造业投资增速回落幅度较大。

    “最关键的是,即便是银行放松银根,实体经济对贷款的需求恐怕也没有那么大。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放得再低,贷款增长也有限,因此,我们应极度警惕陷入流动性陷阱。”范建军强调,PPI连月来呈现的负值,令企业利润下滑,产能过剩,从而贷款积极性受挫。当然也有需求旺盛的部门,比如房地产业。但其恰恰又是贷款控制严格的产业。

    范建军建议,未来,我国可实行稍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对房地产业。“只有适度放开房地产业的贷款和股票、债权融资,才能增加供给并最终降低房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