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园地
学术园地

肖金成专栏(第96期)|苏州发展模式初探时间: 2023-02-03信息来源:《今日国土》第9期 作者:肖金成 责编:XHY


2021年,苏州市实现GDP22718.34亿元,占江苏全省GDP的19.52%,排在江苏地级市第一位,经济总量超过了成都、武汉、成都、杭州等副省级市,被称为“最强地级市”。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1284.78万,是江苏唯一人口破千万地级市,常住人口占江苏省15.11%。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快速发展,创新水平居全国前列。为何苏州市能在几百个地级市中脱颖而出,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一、乡镇企业发展与上海“星期天工程师”

苏州位于长江入海口南侧,西部是太湖与浙江隔湖相望,东面与南面与上海接壤,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水系十分发达,历史上鲜有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十分发达,春秋战国时期曾做过吴国的首都,故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与上海曾有过“中心”互换的历史,上海成为中心不过一两百年。苏州从古代的手工业大市延续到现代的制造业大市,是上海都市圈中承接上海产业转移最成功的地区,并在不断创新中走出苏州发展路径。

1983年,费孝通先生在其撰写的《小城镇·再探索》中首次提到“苏南模式”这一概念:“到八十年代初江苏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苏南的农民没有把社队企业分掉。在改制过程中,乡镇政府和村级自治组织替代先前的人民公社和生产队管理这份集体经济,通过工业保存下了集体经济实体,又借助上海经济技术的辐射和扩散,以乡镇企业为名而继续发展。苏、锡、常、通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是大体相同的,我称之为苏南模式。”苏州市之所以能够成长为“全球工业大市”,与苏州市发达的乡镇企业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在乡镇企业的推动下,1985年,苏州市乡镇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99.7亿元,超过了苏州市工业总产值的50%。到了90年代,苏州市的乡镇企业开始飞速发展,年产销数十亿的乡镇、五六亿的厂、一两亿的公司可谓比比皆是。199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江苏省共有2500家大型乡镇企业,仅苏锡常三市的大型乡镇企业就占比近70%,1993年,江苏乡镇工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仅苏州市就贡献了1300多亿元。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县域乃至整个苏州市的经济发展,一批农副产品批发、工业产品市场等应运而生,与之相配套的金融市场、技术市场等也逐渐完善,为整个苏州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苏州市乡镇企业的发展得益于上海。早在80年代,苏州就形成了“要发展、靠上海”的观念。当时有个名词叫“星期天工程师”,这些工程师每到星期天,便利用业余时间为苏州市的乡镇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到了90年代,苏州又提出“主动接受上海辐射,实行错位发展”战略,给自己的定位是做上海“不想做、不便做”的产业。

苏州的乡镇企业改制比较成功。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些有一定规模的发展比较好的乡镇企业改造为股份制企业,有的乡镇企业改制后发行股票并到证券交易所上市。如吴江区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恒力集团和盛虹控股都是由乡镇企业改制而来。盛虹控股公司是从村办集体企业改制后发展起来的,该企业生产的超细纤维在国际市场上都具有竞争力,已发展成为涉及多个领域的高科技纺织企业,2020年,入选世界500强企业。恒力集团从上世纪80年代一家小型化纤厂发展成为行业龙头,早在2017年,便已成为世界500强企业。非常巧的是,这两家企业同出在吴江同一个小城镇——盛泽镇。根据相关机构的统计,盛泽镇有2500多家纺织企业。而盛泽镇位于上海100公里都市圈范围内。

二、县域经济发达,所辖四市均跻身于全国十强县市

苏州市除了中心城区之外,还包括下辖的市县。苏州市共有6区4市。四个县级市分别为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这4个县级市经济实力比较雄厚。2020年,中国百强县排名前十个县市中,有四个来自苏州(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2020年,苏州市GDP20170.5亿元,四市的GDP为10714.88亿元,占全市53.12%。同年,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约为3.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为11898个,四市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超过2万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为6524个,分别占比54.98%、54.83%。在苏州市全市工业资产百强企业中,常熟、张家港、昆山、太仓分别有19、13、21、3家,集结了超半数的百强企业,包括江苏沙钢集团、江苏永钢集团、江苏中利集团、波司登羽绒服装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苏州市包括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干部群众的文化素养和努力分不开,另一个原因是离上海市比较近,太仓距离上海市中心不到50公里,昆山距离上海市中心60公里左右,常熟市距离上海市中心不到100公里,张家港距离上海市中心130公里左右,均位于上海的辐射半径之内,上海市的辐射带动功不可没。当然还有第三个原因,早期招商人员到上海敲门招商,到写字楼里挨个问是否愿意到苏州来,并表示愿意为上海企业做配套。此外,积极参加并举办论坛也成为招商活动的重要载体。


       三、园区开发、规划先行、工业立市

90年代开始,苏州市开始陆续设立开发区,谋求产业转型发展之路,目前已有9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引进创新载体和平台,实现制造业的成功转型。

苏州工业园区为苏州的高质量发展探索了一条成功路径。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行政区划面积27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截至2021年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30.26亿元,占苏州市GDP的14.67%。

之所以谓之工业园区,就是要与苏州市老城区错位发展,也与上海市错位发展,重点发展制造业。不像其他地区的“新城新区”,大搞“楼宇经济”,大量投入在短期实现高增长后便成为“空城鬼城”。苏州市委、市政府很早就认识到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与上海市错位发展的战略定位。在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上,学习新加坡经验,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开发程序,形成了一套完整科学的规划体系。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使企业有了入区发展的条件,吸引了大量优质企业在工业园区落户,包括很多外资企业,涉及各大行业,使工业园区一跃成为“世界工厂”。

建园伊始,苏州工业园区用一年时间聘请中新双方专家编制了先进、科学的园区开发规划,合理布局工业、商业、居住、交通、景观、生态各项功能,注重生活和环境质量,具有“体系完善、设计超前、思路科学”的特点。园区前后编制了总体规划和300多项专项规划,规划累计投入2亿多元。

得益于政府的前瞻性眼光和科学规划,苏州市的经济发展成功转型升级,成为“全球工业大市”。目前,苏州市在先进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和生物医药这4个领域,都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例如生物医药产业在苏州市已有企业超4100家,年产值达3000亿元。

长期以来,纺织、钢铁、机械一直是苏州市的经济支柱。2010年,传统产业占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72%,新兴产业占28%;2016年,传统产业占比降到50.2%,新兴产业上升到49.8%。以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开始成为引领苏州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主力。

2021年,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超越上海,排在深圳市之后居全国第二,虽然在总量上不敌深圳,但同比增速却要高于深圳近10个百分点。2021年,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速17.2%,深圳市为7.5%。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构成中,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制造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8%,上海、深圳市的制造业占比分别为95%和96%。从制造业内部结构来看,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为主,分别占比29.6%、8.9%、8.0%、7.1%、5.7%,而深圳市的制造业结构则比较单一,单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比就超过了60%。


四、重视科技创新,实现制造业成功转型

当传统制造业发展面临瓶颈时,苏州市也在大力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力打响“苏州制造”品牌,打造全球高端制造业基地。

苏州市之所以能够成功跨越转型阵痛期,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重视科技创新。

苏州市并不是一个先天具有创新基因的地区,但通过与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展开合作,成功改变了这一先天不足。中科院在苏州有载体机构34家(包括2家中科院建制研究所),超过中科院在全国布局的20%,集聚各类人才4200多人。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等新兴产业、先导产业等与当地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除中科院以外,还先后引进或建立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北斗丝路学院等80多家创新载体平台,给创新人才和创新产业以资金和技术支持,使苏州市成为吸引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强力“磁场”。创新要素的大力集聚,带来创新产业的裂变式发展,使得苏州的信息技术产业、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迅猛。在创新产业布局的前期阶段,为了吸引企业落地,苏州市的选择也并不是遍地撒网,而是选择几家成长空间较大、对上下游企业带动力较强的朝阳企业作为突破点,让其在苏州市形成产业生态。

上世纪90年代,国家决定开发上海浦东之后,由于区位、廉价劳动力、土地等优势,加上当地政府大规模招商引资,苏州市开始发展外向型经济,产品市场也开始向国外拓展。随着发展的深入,苏州模式已经不仅局限于招商引资,而力求在关键技术领域、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平台建设上形成突破,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及新型研发机构等合作,攻克技术难关,对创新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财政补贴,积极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激励机制健全。早在2012年,苏州市工业园区就已经开始聚焦大数据产业,先后引进华为、微软等企业,同时也培养出了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创新企业。

五、紧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积极融入上海都市圈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吴江区全域与上海青浦、浙江嘉善被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深度推进,吴江区的发展优势不断突显。2020年吴江区GDP达到2002.83亿元,迈上了历史性新台阶。吴江区拥有1个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级高新区,民营企业是吴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和优势所在。吴江区的主导产业为丝绸纺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光电通信等传统制造业,但人才、科创方面是吴江区的短板。近些年,吴江区在打造知识集群、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鼓励高校在吴江区设立校区,探索市场化、社会化引才渠道;二是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三是加快创新平台的建设,目前,部省共建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苏分院、稻谷互联网产业园、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创新联合中心已经先后落地;四是培育总部经济和数字经济,以亨通光纤、迈为科技和博众精工等龙头企业为引领,推进“企业上云”工程和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创建,强化在智能工业、跨境电商、智慧农业和智慧旅游等领域的发展优势。

长三角区域的核心区是上海都市圈。都市圈是都市辐射带动和影响的范围,规划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形成布局合理的城市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指出:“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既有利于优化人口和经济的空间结构,又有利于激活有效投资和潜在消费需求,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上海是一个城市常住人口超过千万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中国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最大的城市,辐射半径可达200公里。整个苏州市均在上海的辐射范围之内,苏州市过去的经济发展虽然是本市干部群众,党委、政府、企业界、知识界共同努力的结果,但也与地处上海周边,与上海的辐射带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星期天工程师”到制造业在苏州及各县市集聚,从创新性机构和人才到创新型产业在苏州落地生根都与上海有关。

根据上海都市圈的规划,范围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嘉兴、湖州、宁波、舟山共八个市,苏州处于几何中心的位置。编制都市圈规划,对于苏州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因为都市圈的目标是实现“同城化”,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虽说上海与苏州的交通联系很便捷,但只是指中心城区,而非整个苏州全市。“同城化”意味着轨道交通要通往各个城市,不久的将来铁路将通往都市圈更多的城市。

加强区域合作,是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已进入全方位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已成为加快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发展途径。在这个过程中,苏州市需要找准自身定位,发挥比较优势,与其他城市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积极承接上海市的要素外溢,同时也要当好“二传手”,与周边其他城市联动发展。

作者简介

肖金成

经济学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主席、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1997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后在南开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曾任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机关团委书记、国家原材料投资公司财务处处长、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财政金融研究室主任等职。被中国国土经济学会评为“2011中国十大国土经济人物”,被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评为“2012年中国城市化贡献力人物”,2012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作者:肖金成  洪唅(肖金成,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洪晗,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和舆情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