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镇化
城镇化

昆山城市化模式发展的战略思考时间: 2015-09-17信息来源: 作者:wl_admin 责编:

    昆山是改革开放之后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上个世纪80年代初,昆山人以自费办开发区为特征闯出一条“昆山之路”,成为苏南地区的一颗明珠。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们,到昆山做了为期近18个月的实地调查,对昆山的经验做了全面系统的理论总结,并概括出城乡一体化的“三位一体”理论。依据当时“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精神及我国刚刚制定的《21世纪议程》的要求考察了昆山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实际状况,最后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昆山的崛起与可持续发展》专著,该书在北京昆仑饭店召开首发式后,全国各大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不少城市的领导到昆山取经。昆山的示范作用对全国城市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西部地区不少城市借鉴昆山“三位一体”的理论创新发展本地区的经济。转眼10年过去了,迈进新世纪后,昆山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又有新的发展与提高,昆山在“外向带动战略”的指导下,不仅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迈上新的台阶,又创造了更加辉煌的成就。


  一、 昆山城市化模式的发展


  昆山城市化“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当时的具体内涵,就是解决乡镇企业过于分散和农民“离土不离乡”问题,这种模式是在小城镇发展建设的同时,在小城镇周边开辟“工业小区”,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分散在各村的乡镇企业集中在“工业小区”,以解决村村冒烟的污染与基础设施不配套问题,并将乡镇企业的职工迁移到小城镇居住,从“离土不离乡”变为“离土又离乡”,成为城镇居民。与此同时,将过密的自然村庄,通过统一规划进行合并,将宅基地返还于田,增加耕地面积,之后经过10年的建设与发展,这一模式已在昆山区域内基本实现,并走向更高的层次。


  跨入新世纪之后,昆山在“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又跨出新步伐:


  一是昆山要在江苏省实现“两个率先”,即:(1)率先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目标是到200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美元;农民纯收入达到1000美元;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000美元和1600美元。立足现有的基础和条件,通过进一步努力加快昆山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提升,用三年时间从综合实力上再造一个新昆山,国内生产总值(GDP)突破600亿,财政收入突破100亿。(2)率先实现现代化。一是以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为目标(这一目标已达到),把921.3KM2作为一个整体规划、建设、经营与管理。实现道路交通设施现代化,服务功能体系现代化、城镇网络现代化与信息化。到2005年中心城区建成面积达80KM2,在1?2年内完成小城镇布局的调整重构与行政村、街道(社区)的调整设置。规划建设花桥2?3个人口规模在10?15万的中心镇,加强周庄、锦溪、千灯、巴城、淀山湖等一批特色镇的保护建设。到2005年基本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中心镇为枢纽、特色镇为依托的组团式城镇体系,城市化率达65%;到2010年,城镇体系趋于完善,城市化率达85%,初步走向“城乡融合”;二是壮大产业发展规模,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依托高新科技工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园等智力型园区的开发、孵化功能加速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到2005年,科技活动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工业科技贡献率达5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市总量的70%以上。


  二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提高可持续发展的层次,这是昆山“三位一体”城市化发展模式的进一步升华。生态城市,从理论上讲,包含着两种哲学观念:一是辩证的自然观,即“自然融入城市,城市归于自然”;二是系统的区域观,即人类与自然能够在区域内“共生”的城市。自然、人与城市融为有机整体,形成共生结构,这就是生态城市。


  由此可见,那种把城市绿化等同于生态城市的理解是不确切的,也是不全面的。昆山已把生态城市作为发展目标,其措施是加大资金投入,切实搞好环境建设。大力推进“绿色昆山”建设,大面积植树造林;建设沿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市区主干道和主河流的生态林带,在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以及各片区分界区、高压走廊地带建设防护林,全面完成环城滨河绿化美化工程。但是,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生态城市要朝着“自然、人与城市融为有机整体,并形成共生结构”的方向发展。因为生态城市是以人为主导,以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以资源、要素流动为命脉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统一的复合系统。因此,昆山以中心区为主体,以中心镇为枢纽,以特色镇为依托的组团式城镇体系的模式,比较容易形成人与自然的共生结构,市中心区不易规模过大,城市化的重点应放在中心镇、特色镇,使其形成完善的、功能齐全的城镇网络,只有这样才能走向生态城市。


  就城市环境而言,要从三个层面上去建设与发展:那就是生态环境、文态环境和社区环境。生态环境方面,昆山已制定出发展方案;文态环境是使城市建筑风格体现地区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显示出地方个性与特色;社区环境是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层面,是人与人交往与感情交流的空间,既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也是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李全林同志任昆山书记时提出“城乡一体化”概念,就十分重视环境与生态的建设,“三位一体”理论,就是依据昆山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其后,历届领导不仅延续了前任的思路,还有新的发展。以知识经济为导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入绿色招商理念,全面开发外向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昆山的经济社会的全面推进,成为昆山生态与环境保护的物质体现。如(1)生态经济产业园:包括绿色环保工业园、绿色环保外资加工园、绿色观光旅游农业园、绿色观光旅游水资源等;(2)绿色城镇建设:包括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环保卫生城市建设、诚信文明城市建设等等。都是围绕人与自然相协调,建立人与自然共生结构的方向发展。就昆山经济特色而言,已向“城乡融合的绿色经济”方向发展。


  二、昆山实现“三位一体改造”取得加速发展后面临的问题


  昆山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实施“三位一体改造”发展,加快了农业人口的选择,不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含:卫生环境、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也拉动了产业的提升,城市的吸引力与辐射力大为增强,因此,外来投资,尤其是高新产业的投资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94年的83.83亿,上升到2002年的314亿元,增长3.5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4532元,增长到目前的6300美元(折合人民币51660元);财政收入从不足20亿元增至目前的41.5亿元,增长1倍多。目前,昆山每天引进的境外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实现的出口贸易超过1000万美元,创造的财政收入超过1000万美元。这三个1千万说明了什么,它体现了昆山的创造精神,体现了昆山经济的发展速度,体现了昆山的巨大竞争力与经济综合实力。


  昆山现有的经济规模和城镇体系发展程度,已经达到中等城市以上的水平,超过了原来总结昆山经验时提出的目标。目前,昆山的外来人口(打工者)已接近整个区域常住人口的总和,其城镇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在这种背景下,今后在城镇发展中也面临一些有待研究和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不仅仅是昆山,包括无苏常及江阴等城市都面临同样问题。


  1. 土地资源稀缺的问题。目前,苏南地区各城市都以低价的土地为资本去争夺外商的投资,其实这是一种错觉,外商(含台商)注重的不仅仅是低价的土地,更重要的是廉价的劳动力,廉价劳动力是产品成本降低的主要因素,同样的产品质量,有了低价的产品才有市场竞争力。这是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场的根本所在。从长远观点看,尤其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必须保留必要的农用土地,在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生产方式,可以转变,农业人口可以转移,但不能没有农业。昆山不能把921.3KM2的土地都变成加工场地!其他城市也是如此。以廉价土地为基础,恶性竞争外商的投资是很值得研究的。


  2. 土地资源的使用形式,也是值得研究的战略问题。土地以40年、50年、70年为期限一次性出让,而出让以后再不收任何税费,只是依靠老板的产品出售征税,这种做法也是值得研究的。从改革开放算起,在发达地区最多有两代人还有土地可出让,第三代、第四代怎么办?在国外土地可以卖给私人长期产权,但地税必须年年交。笔者刚从加拿大归来,加拿大的国土面积与中国相近,人口数量只有中国的1/40的加拿大,但土地管理非常严格。为什么大量外来投资不去加拿大?土地价格比其他国家高吗?不是,其重要原因是劳动力的价格高出中国的10倍~50倍;而且在加拿大获取土地以后,每年还要向地方政府交纳地税。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问题: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和对外开放”。土地资源问题,既涉及城乡关系(三农问题),也涉及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和国家前途问题,必须统筹考虑,不能只站在地区利益角度考虑。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加快解决农业富余人口转移,缩小城乡差别,使城市与农村走向融合,不是消灭农业土地。


  三、对昆山今后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建设


  近20年来,昆山的发展走的是以外延型的快速崛起之路,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达到中等城市以上的水平,外来人口(打工者)已超过50万人,是市区常住人口的近2倍,跨入新世纪之后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前15年。在此背景下,今后在发展方式上,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和稀缺性,其发展形式有必要进行系统研究和战略转变。笔者在原有对昆山研究的基础上,加之最近的考察,对昆山今后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供参考。


  一是树立“城乡融合”效率扩散理念,是指今后的发展走“外延与内涵”相结合,以内涵为主的道路。从921.3KM2土地资源整体出发,从过去的“三位一体”改造,到最终走向“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差别,完成组团式城镇体系的建设,整体上迈入生态城市的门槛;使之成为“效率、效能、效益”全面提升的真正新型生态城市,使人与自然、城乡融为一个整体,形成共生结构。从“昆山之路”→“两个率先”→城乡融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模式即生态城市,使昆山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


  二是树立城市品牌理念,塑造“魅力昆山”品牌。城市品牌,就是依据昆山的特色与优势塑造具有典型认同感的城市名片。美好的城市品牌可以使城市增值,提高竞争力,其作用:(1)可增强城市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不仅能使团队成员产生自豪感,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还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素质,使全体居民以主人翁态度工作,产生同舟共济、荣辱与共思想;使人人关注城市的发展,为提升城市竞争力而奋斗。(2)可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与辐射力,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城市品牌的吸引力是一种向心力,辐射力则是一种扩散力。(3)城市品牌是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强化竞争力的一种文化力。城市的竞争力是指城市在集聚生产要素、创造财富和促进城市所在地区和国家的发展能力。城市实力、活力和潜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集中体现在竞争力上,而提高城市竞争力又同提高城市知名度密不可分。一个好的城市品牌将大大有利于城市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提高。这种提高不是来源于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而是靠品牌这种无形的文化力。(4)城市品牌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积极因素。城市品牌是吸引投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场经济全方位的社会渗透,会逐步清除经营城市的体制障碍,催化中国城市品牌的定位与形成。


  “魅力昆山”品牌,是以昆山的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发展基础、生态环境状况为基础的,不仅会叫响,也将永远响彻中国大地。


  我们在总结昆山经验时,曾概括出:“两魂”、“两眼”、“一明珠”特有的昆山特色,这为塑造“魅力昆山”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昆山可持续发展永不衰退的灵魂。


  昆山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不仅是“昆曲”的发源地,还有独具特色的历史人文、景观文化、自然景观文化等等。城市经济无处不渗透着文化,如饮食文化、旅游文化、服装文化、历史古迹文化(周庄)等,只有文化品位的提高,才能形成文化的推动力,也才真正成为“魅力昆山”品牌的“魅力”所在。


  由此可见,昆山的“两魂”、“两眼”、“一明珠”及深厚的文化沉淀,既展现了昆山的个性与特色,又是吸引力与辐射力的源泉,加之“三位一体”城市化模式的成功,以及实施“外向型战略”的巨大成就,城市走可持续发展的最先迈进,这些都呈现出巨大魅力。因此,打造“魅力昆山”品牌,将是一座永射光芒的灯塔。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