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镇化
城镇化

浅谈合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时间: 2015-09-23信息来源: 作者:wl_admin 责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合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与困惑,城市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长江三角洲的迅速崛起,长江经济带的建立和逐步向西梯度推进,合肥“承东启西”的地位正逐步显现,城市发展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面对挑战,迎接机遇,合理进行城市布局,保护生态环境,解决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各项矛盾,科学引导城市健康、有序、持久、快速地发展。这是我们规划工作者们应该认真加以探讨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是本人就此问题的一点看法。


  一、回顾与总结


  合肥的城市规划有着辉煌的历史。1979年编制的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在全国规划评比荣获唯一的二等奖(未设的一等奖),城市规划布局以“三翼伸展、田园楔入”的风扇形城市形态而闻名全国,被规划界誉为“合肥模式”,载入了城市规划教课书。1995年编制的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在三翼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对三翼发展条件进行了充分分析,提出向西南发展为主和控制向北发展。但城市形态仍继续保持田园楔入的三翼形态和环形放射的路网结构。


  两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对引导城市建设与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城市发展依托老城沿着放射性道路向外围逐步拓展,对减少基础设施投资,降低开发成本十分有利,在当时城市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这种发展模式确实为保证城市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总结过去,前两轮城市总体规划不能不称为好的规划。


  随着城市不断地向外发展,原规划目标的逐步实现,现实当中的城市布局不断显现出一些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出现了原规划所难以解决的一些城市问题。首先随着城市在依托老城沿着九条放射道路不断向外拓展的过程中,三翼之间本应“田园楔入”的城市用地,由于其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土地不断升值,规划控制难度极大,不断受到蚕食。更由于该区域存在大量的自发建设,缺乏规划的宏观引导,造成该区域环境质量下降,城市品质欠佳。城市呈现一种“圈层式”的发展模式,出现了“摊大饼”的趋势。其次,由于单中心的城市结构,老城区成为各分区的交通枢纽,各分区对老城区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商业、金融、行政、文化、教育等各项功能蜂拥而至,老城的开发强度不断增加,环境质量受到严重威胁。其三,近几年城市基础设施大量建设,二环九射的城市道路系统基本完成,但城市交通状况却不断恶化,特别是放射性道路进入老城和老城内的主要交口大多出现了交通堵塞现象。城市交通量的不断增加使老城的交通负荷在不久的将来达到极限。其四,作为园林城市的合肥,近几年城市绿量增加有限,城市生态体系由三翼之间的楔形绿地被逐步侵占而迟迟没有建立起来,老城已出现“热岛效应”的雏形。面对这些在这几年出现的问题,使得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不得不重新审视过去引以为自豪的“风扇形”城市形态和环形放射的道路网体系。


  二、城市发展目标


  合肥一直以来被人们认为是一个内陆城市,而从合肥的历史上看,合肥却是由于水运而形成的,南淝河和巢湖造就了合肥成为江淮之间的水运枢纽和兵家必争之地。从更广阔的范围看,世界上许多有名的城市都处在江河和水陆交汇处。水资源能否得以充分利用对一个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就合肥目前的状况来看,由于南淝河水运功能的逐步丧失,城市利用水资源的程度极为有限。而随着城市进一步向南部的拓展,近在咫尺的巢湖的利用和开发条件已逐步呈现出来。本人认为,环巢湖发展,建滨涌城市是合肥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


  巢湖具有800平方公里的水源,是全国五水淡水湖之一,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虽然就目前而言,充分利用巢湖水资源条件,建设滨湖城市要走相当长的道路,目前还受到水质、地质和防洪等多方面的阻碍,但滨湖城市的建设是历史的必然。首先,滨湖城市的建立可使城市获得最大的环境容量,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其次滨湖城市的建立,可使城市有条件营造良好的特色,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其三,巢湖的水运和水源条件可促进城市快速发展,而且还可引发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其四,巢湖的水景及环湖的生态体系,可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创造最适居住的城市。因而,坚定不移地确立滨湖城市的目标是合肥的最佳选择。


  三、城市布局


  为阻止城市“圈层式”的多方向发展的模式,有效疏解老城容量,城市的向外发展必须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应综合研究交通、地质、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选择发展条件好的区域重点发展。本人认为多中心组团式轴向发展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城市在中心城的基础上向东和西南二个方向发展,依托有实力的城镇和城市新区,形成环绕巢湖的带状组团结构,向西南发展经济开发区组团和上派组团,向东发展店埠、撮镇组团,各个组团要相应建立自己的中心,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的结构,按照综合区的模式进行设置,从根本上减少新城对老城的过度依赖,并有效疏解老城压力。这种发展模式的建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逐步开始的“摊大饼”现象,同时这种模式使得城市发展有着足够的弹性,使城市成为“可生长的城市”。


  四、城市道路系统


  过去环形放射加方格网的道路系统确实在城市规模较小的时候,对引导城市依托老城向外拓展,发挥城市基础设施的效率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随着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城市交通量随之迅速增长,老城交通压力逐步显现,大量的交通流量通过放射道路汇入老城,老城的交通堵塞必然会逐步显现,同时这种道路结构必然引导城市依托道路沿多个方向发展,其结果自然是城市“圈层式”的发展模式,城市“摊大饼 ”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了。为有效抑制这些问题的出现,正确引导城市轴向发展,本人认为应规划建立环巢湖交通体系,作为城市新的生长轴,引导城市环巢湖轴间发展,在城市南部环巢湖建立连接上派、经济开发区、机场、撮镇的快速道路,西部及北部建立连接上派、经济区(高新区、政务区)主城区、火车站、店埠同样的快速道路,内部交通仍以方格网为主,逐步理顺几个功能组团的交通联系,并且依托该道路体系,建立快速轨道交通,随着环巢湖交通体系的建立,必然能有效引导城市沿着该系统轴间发展,改变过去“圈层式”发展模式。必然能有效疏解老城的交通压力,改变老城交通堵塞现象。


  五、城市生态体系


  城市生态体系的建立是确保城市良好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园林城市的合肥应不断努力朝着生态城市的目标发展。就城市大生态体系的规划来说,本人认为应充分依托和利用周围的环境和生态资源,在城市东南利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巢湖风景区建立环巢湖生态体系,在城市西部及西北部依托紫蓬山、大蜀山两大水库及淠史杭灌渠构筑西北生态体系,两大生态体系通过沿南淝河、十五里河、上派河、二十埠河等生态廊道连通,渗入城市内部,并构筑完整的网络化的生态体系。这样环湖发展的合肥方能真正成为靠山面湖的生态型滨湖城市。


  综上所述,合肥城市的发展,既要继承原总体规划生态体系渗入城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科学理念,又要跳出原规划的路网结构、布局结构的束缚,利用周边环境资源条件,环巢湖轴向发展,充分发挥巢湖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景观状况等的重要作用,建立生态型滨湖城市,圆广大市民的多年梦想。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