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 > 城镇化
城镇化

创新型城市形成的条件及其内在关系研究时间: 2015-09-23信息来源:李焱 喻金田 作者:wl_admin 责编:


创新型城市形成的条件及其内在关系研究
                   ——基于对国际公认的创新型城市的分析
 
    摘要:目前国内外创新型城市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构成要素、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以及评价指标等方面,对于创新型城市的形成条件尚未有比较成熟的理论;而且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城市还没有建成,缺乏可供借鉴的成功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国际公认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实践,总结得出创新型城市的形成条件,进而揭示创新型城市形成条件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形成条件;内在关系


  西方发达国家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起源于两大因素,一是适应全球化的发展,二是应对城市的衰退。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则强调通过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竞争力,推进城市走上创新发展之路。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快,现代国家城市形态出现了转型,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城市未来成功的决定因素,如何实现创新驱动城市复兴与再发展就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理论界关注的重点。国内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晚于国外,主要响应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加快推进城市工业化、促进城市化进程以及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目前有关创新型城市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构成要素、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以及评价指标上,对于创新型城市的形成条件尚未有比较成熟的理论;此外,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城市还没有建成,缺乏可借鉴的成功案例归纳总结。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国际公认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实践,探寻创新型城市的形成条件,进而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 国外典型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实践比较


  国外城市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创新在城市发展中的驱动作用日益凸显,并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国外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发展模式大致有三种,一是文化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主要是通过文化艺术创新实现城市的新生和繁荣;二是科技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拥有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具有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和明显的产业优势,是在适应知识经济和当代科技发展基础上而出现的新型城市形态;三是服务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主要通过不断创新服务,充分满足人们的交通、购物、娱乐、休闲、安全等各种需求而获得持续发展。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为明确创新型城市形成的基本条件,鉴于资料的可得性,本文在梳理现有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日本东京、韩国大田、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新加坡5个被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实证归纳总结这些典型的创新型城市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注重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主要的创新举措(表1),得出创新型城市形成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条件。


  通过对上述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实践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发展有一个本质共同点:都是提高城市创新资源集聚度、增强城市创新能力,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但是这些创新型城市在其建设过程中,关注点及举措存在一定差异,往往根据自身的优势、特色和发展基础来选择适合自身的创新发展之路,实现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的目标。


  (1)有的在政府政策创新方面表现突出。努力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东京,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有利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包括:对高新技术企业采取多种减免税收政策、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金融信贷支持等来支持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并且取得切实的效果,使得东京成为占19本GDP18%的经济龙头,成为亚洲地区经济较有活力的城市之一。


  (2)有的更重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强调创新能力是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的核心,即科技创新城市。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韩国的大田市,韩国大田原本是个土地贫瘠、资源匮乏、面积不大的小城市,科技资源薄弱,但是通过后来政府组织投资开发建设大的科学城,不仅获得了科技资源优势,而且带动了地区产业和相关区域的经济发展。


  (3)有的侧重于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谋求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提供支撑。这种产业创新又具体分为两个类型,一类是提高服务产业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把这类城市称之为服务创新型城市。美国纽约在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中正是注重提高生产服务业的创新能力来建设服务创新型城市。另一类是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这类城市可称为文化创新型城市。英国的伦敦和新加坡就是典型代表:伦敦在应对城市金融服务业衰退、经济萧条时,开始转而提高创意产业的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借助创意产业实现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新加坡则是在面对本国传统制造业丧失优势,失去竞争力的局面下,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并将创意产业定为21世纪的战略产业,通过创意产业与传统制造业并举来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全力打造创新型城市。


  2 从国际典型创新型城市发展实践看创新型城市的形成条件


  纵观国际公认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历程,创新型城市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基础。通过比较研究上述典型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创新举措,可以看出这些城市建设发展形成创新型城市具备一些相同或类似的基本条件,具体表现为:


  (1)政府的强力支持与推动。国际公认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实践表明,政府在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支持和导向作用,为城市的发展做好了战略规划,制定了一系列增强城市创新主体能力,促进创新产业发展、改善城市创新环境的政策措施。如新加坡设立了“研究创新及创业理事会”,为政府提供策略咨询;东京市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采取多种减免税收和金融信贷支持政策;纽约市政府建立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教育体系;伦敦市政府注重扶持小型企业,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作用;大田市政府推行以科学城带动城市创新的政策。


  (2)以中小企业为核心的创新载体。从国外典型创新型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看,中小企业一直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其创新活动贴近生产领域,导向明确,更有利于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以中小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载体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如新加坡为增强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设立标准、生产力与创新局;伦敦鼓励与帮助中小企业实现创新,建立服务于企业的“伦敦创新中心”;东京、纽约、大田等也都在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提出要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紧密围绕中小企业这一核心构建城市创新平台。


  (3)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产业。产业创新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核心要素,通过研究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可知,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最终目标,城市经济竞争力又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而产业经济又是城市经济的核心,那么,通过产业创新形成创新型产业就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素,因此创新型产业的形成也是创新型城市形成的重要条件。例如,新加坡和伦敦的创意产业、大田和东京的高新技术产业、纽约的生产者服务产业等作为其创新型主导产业,在这些城市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创新人才的吸引和储备。创新型城市的建设,需要聚集各种创新资源,而创新人才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体,因此创新人才的储备是非常重要的创新资源。国外这些成功的创新型城市总是把吸引和培养人才放在重要的位置,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广纳国际性人才。如新加坡开放积极的人才战略,制定了“国际人力资源计划”吸引人才。同时,各城市开展精英教育来培养创新型人才;东京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会促进研究交流,增加外国研究人员比例;纽约市政府积极推动高校与知识经济的联系,积极建立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伦敦建立起学校一产业一研究所之间的有效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人才;大田通过组建大德科学城来集聚和储备人才。


  (5)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文化是一个城市保持其独特性和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要建成创新型城市必须要充分利用城市的各项创新资源,特别是应该发挥创新文化的积极作用,加强对中心型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扶持,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国外这些典型的创新型城市的成功与其开放包容、崇尚竞争、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3 创新型城市形成条件之间的内在关系


  进一步分析上述创新型城市的形成条件可以发现,这些条件不是影响因素单点的单纯罗列,而是相互作用、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图1显示了创新型城市形成条件的内在逻辑关系。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1)政府是城市创新的主体要素。政府可以通过各种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引导搭建以中小企业为核心的创新载体和创新型产业的形成。其次,良好的创新政策有利于形成开放、自由、宽容、平等的创新氛围,改善创新的文化环境。最后政府出台各种积极的人才政策,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吸引创新人才,为城市的创新人才储备提供政策保障。


  (2)创新人才作为城市创新最为关键的主体,一方面,通过在创新企业中的聚集,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平台的发展和升级,进一步推动整个创新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创新人才具备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知识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等,这样的人才所构成的社会主体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城市创新文化环境,成为支撑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的根本。


  (3)中小企业为核心的创新载体与创新型产业十分紧密,一方面以中小企业为核心的创新载体可集聚各种创新资源促进创新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能带动创新平台的发展升级。创新载体与创新型产业如此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壮大可形成人才高地,对创新人才起到强大的吸引、集聚作用。


  (4)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是一个城市能够保持经久不衰的创新活力之所在。一方面,创新文化环境是创新型城市发展的软实力,为城市创新平台的搭建和创新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给予文化支撑;另一方面,拥有整体素质优良的市民,是一个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体现和标志,而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是培育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的根本条件。


  4 结论与启示


  基于上述对国际公认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实践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尽管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有不同的模式,不同城市在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实践中所采取的重大举措因基础条件差异而不同,但是从本质看创新资源集聚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创新型城市形成的基本条件(2)创新型城市的形成条件具体表现为:政府的支持与推动;构建驱动城市创新发展的创新载体(企业);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创新型产业;增强城市发展的吸引力。吸引和储备创新人才;营造有利于城市创新发展的文化氛围(3)创新型城市的形成条件具体表现为多个方面,但是这些条件之间不是孤立的,相互间具有很强的逻辑关系,需要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才能真正形成创新型城市。


  通过总结国际公认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实践,寻找发现创新型城市形成的条件对我国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创新型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把创新摆在最突出的位置,强调依托创新实现城市发展与转型,这就要求我国城市政府在创新型城市建设实践中转变观念,加强城市创新体系建设,制定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激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积极开展创新;不断聚集促进城市创新发展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知识资源;注重培育支撑和引领城市创新发展的优势产业;搭建并不断完善有利于城市创新发展的基础条件平台;构建运行有效的创新协调机制,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范围。


  参考文献:


  [1]Poh Kam Wong, Yuen Ping Ho. Annette SIGNH Singapore as an Innovative City in East Asia:An Explorative Study of the Perspectives of Innovative Industries World [J]. Bank Policy Research.2005.(4):3568-3570.


  [2]Olivier Crevoisier. Innovative and the City [A]In Edward J. Maleeki. Oinas edited. Making Connection: Technological Learning and Regional Economic Change [M]. Ash gate,Aldershot.1998.61-77.


  [3]James Simmie Innovative Cities [M].London:Spon Press.2001.175-180.


  [4]杨冬梅.赵黎明,闫凌州.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8:97-101.


  [5]戚勇.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1):12-15.


  [6]李英武国外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实践及启示[J].前线,2006,(2):49-51.


  [7]霍丽,惠宁.制度优势与创新型城市的形成[J].经济学前沿,2006.(12):59-65.


  [8]韩瑾.国外创新城市建设策略研究[J].北方经济,2007.(6):58-59.


  [9]邹德慈.构建创新型城市的要素分析[J].中国科技产业,2005.(11):13-14.


  [10]王瑞文,张嘉创新型城市建设中人才创新资源的聚集[J].科学管理研究,2011,(2):69-72.


  [11]叶帆.创新型城市的构建要素与实现路径[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6.(6):48-51.


  [12]胡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经验和途径[J]中国软科学,2007.(4):32-38.


  [13]何颖创新型城市构成要素与模式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7.(3):228-229.


  [14]梅克保.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J].理论前沿,2006,(1):34-35.


  [15]刘洪波国外创新型城市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4):1.


  [16]季必发.国外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借鉴[J]杭州科技,2010,(3):49-51.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