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城镇经济
城镇经济

农业生态经济视角下的生产结构调整时间: 2016-11-30信息来源:蒲善霞 许学梅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进入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轨道上。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农业生态经济的影响,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现状,从实现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视角,认为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应通过建立生态经济导向的循环型农业模式、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生产结构优化、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农产品和服务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创新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金融支持模式。
  [关键词]农业生态经济;农业生产结构;生产结构调整;影响分析;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5)11—0093—03
  [作者简介]蒲善霞(1976—),女,四川达州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工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许学梅(1983—),女,重庆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工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
  DOI:10.16331/j.cnki.issn1002—736x.2015.11.024
 
  近年来,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农产品总产量稳步提升,基本满足国民需求;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年均实际增产率超过8%;科技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0%;农业改革不断深化,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断涌现。但是,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凸显,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各生产部门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失衡,草牧业的发展滞后于畜牧业发展的需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落后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的瓶颈问题,农业生产结构和作业方式亟待调整。201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关于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意见》,提出“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总体要求。可见,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了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节点,也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发展的数量、质量、效益的实践基础。因此,从生态经济的视角深入分析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突出结构性矛盾,积极探讨生态经济导向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方向和对策,对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农业生产结构及其特征
 
  农业生产结构,是指农业生产作业过程中各个农业作业部门或者农业生产种类之间的比例关系。从农业经济系统论的角度理解,农业生产结构具有以下特征。(1)层次性。根据农业作业部门或者农业生产种类的划分特征,农业生产结构的第一层次表现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各生产部门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农业生产结构的第一层次表现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各生产部门内部按生产种类划分的各种生产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2)整体最优性。农业生产结构反映为农业作业部门或者农业生产种类之间的比例关系,由于各农业作业部门或者农业生产种类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存在密切的交互影响关系(例如种植业发展的滞后将制约畜牧业发展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农业生产结构存在整体最优性,即通过合理调整农业作业部门或者农业生产种类之间的比例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民收入。(3)动态性。受宏观经济要素、生产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变化等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结构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时间序列维度体现出动态波动性。
 
  二、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现状
 
  随着宏观经济体系、农业产业政策以及农产品社会需求的不断调整和变化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驱动,自新中国成立迄今,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但是,实践中依然存在各层次农业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部门间农业产业结构缺乏协同性等突出问题。
 
  (一)各层次农业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迄今,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较为显著的调整变化,例如,1952年我国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比重关系约为85.9%、1.6%、11.2%、1.3%,而2007 年,我国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比重关系调整为50.4%、3.8%、33.0%、9.1%。我国这种以农业和牧业为主体的农业产业结构导致了长期以来的种养业失衡,特别是在缺乏循环农业作业方式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压力。
 
  (二)部门间农业产业结构缺乏协同性
 
  由于各农业作业部门或者农业生产种类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存在密切的交互影响关系,因此农业发展的科学化和合理化也体现为农业产业之间的协调性和协同效应的发挥。例如,长期以来美国的种植业和畜牧业维持了大致1:1的比例结构,而我国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处于较为严重的失衡状态,特别是随着畜牧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玉米等各种饲料粮的供应缺口不断扩大,从而造成农业产业之间的进一步失衡,难以发挥产业之间的协同性。
 
  三、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对农业生态经济的影响
 
  农业生产必须使用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因此,农业生产过程必须依赖特定的客观生态环境条件,并以实现农业的经济价值为目标,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双向交互影响关系,科学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以及良好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促进彼此的发展,反之,则对对方形成抑制力。农业生态经济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生态与经济的内在联系及相互结合的统称,即使用生态、经济与技术统一的观点,对农业进行生态经济的整体认识、系统调控和综合管理。概括而言,农业生产结构对农业生态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业生产结构影响农业生态环境优劣
 
  农业生产过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交互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结构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劣。例如,我国渔业中以海洋渔业为主、淡水渔业为辅的结构造成海洋渔业资源的过量捕捞,严重威胁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又如,我国南方地区快速发展的大量规模化养殖场,在推动畜牧业发展的同时,由于产生的大量牲畜粪便垃圾缺乏有效的合理利用和处理措施,对当地土地资源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协调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农业发展必须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二)农业生产结构影响农业产品价值实现
 
  农业生产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满足人们生活需要,更在于农产品经济价值最大化。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价值实现。例如,我国农业生产中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为辅的结构制约了各种具有更高经济增加值的经济作物的价值实现,进而制约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因此,农业生产结构影响农业产品价值实现,进而影响了农民收入总量的提升和收入结构的优化。
 
  四、农业生态经济视角下的生产结构调整政策建议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实背景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是进一步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选择,也是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现状,从实现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视角,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应通过建立生态经济导向的循环型农业模式、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生产结构优化、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农产品和服务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创新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金融支持模式。
 
  (一)建立生态经济导向的循环型农业模式
 
  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双向交互影响关系,科学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以及良好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促进彼此的发展,应建立生态经济导向的循环型农业模式:一方面,总结与推广我国传统农业中适于生态农业的经验和做法,例如通过“稻鱼共生”等循环农业模式,能够提高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利用资源化的目标;另一方面,在建立生态经济导向的循环型农业模式的过程中,推广生物农药、生物化肥、秸秆还田等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范围。
 
  (二)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生产结构优化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中,农业发展以及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也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和科学技术的运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业生态破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首先,建立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合作创新组织,完善农业生产重大问题联合科研攻关机制,推动在生物育种、智能农业、生态环保和粮食绿色增产模式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次,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通过农业机械化提高作业效率、释放人力资本;最后,强化创新型农业人才培育,夯实农业生产结构优化的人才基础。
 
  (三)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体系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组织管理、生产对象、生产效率、价值实现,应积极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体系:一方面,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通过小农户的有效联合以及农户与农业企业之间的合作(例如农业资金入股、土地经营权入股等形式)推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实现农业生产的有效联合;另一方面,推动农业生产以及农业专业化服务龙头企业发展,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发挥开拓市场和带动农户的功能。
 
  (四)完善农产品和服务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市场需求是驱动农业生产结构形成以及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农业生产的合理安排必须有效兼顾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特征,农业营销体系在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和优化中发挥重要的信息中介功能,有效的农业营销体系能够最大程度有效传递市场需求变化,降低农业作业与市场之间(特别是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信息非对称程度,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一方面,以政府为主体积极搭建农产品和农业服务公益性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产业化经营提高资源集聚性和利用效率,并通过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流通专业化发展。
 
  (五)创新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金融支持模式
 
  无论传统农业产品的转型调整,还是新型特色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和产业化经营的推进,都需要多样性、个性化的金融支持模式予以支持,因此,金融资本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作用显著,应创新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金融支持模式:首先,建立小农户导向的金融支持模式,例如针对小农户信用较低等现状,可以积极开展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农户集合贷款模式予以支持;其次,完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保险体系,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费补贴标准,积极发展商业性、互助性农业保险;最后,通过降低股权交易、企业债发行条件等方式降低金融市场门槛,加大对新型农业作业方式和农业经营方式的金融支持力度。
 
  注释:  
  ①孙凡、杨松、赵靖明、张瑜、张磊、张富华、马生丽《中国农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载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217至223页。
  ②赵培忻、赵庆祯、王长钮《综合集成方法在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中的应用》, 载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3期第164至170页。
  ③赵其国《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及对策》,载于《生态环境学报》2013年第22页第911至915页。
  ④何长辉、乔继红《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的关系研究——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载于《热带农业科学》2010年第6期第94至98页。
 
[参考文献]
    [1]亢霞. 中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动力机制研究 [D].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朱鹏颐. 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与战术探讨 [J]. 中国软科学,2015,(1):14—19.
 
[责任编辑:唐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