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
供给侧改革与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时间: 2016-11-25信息来源:凌捷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创新是实现中国“十三五”发展目标的重要原则和重要战略,是突破中国经济发展瓶颈、解决中国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在推进供给侧改革中,创新起着关键变量的作用,它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促进供给与需求平衡。面对中国创新制度保障不足、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偏弱、创新驱动战略协同性和系统性不强等问题,以创新驱动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完善创新驱动的统筹协调机制、实施以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战略、建立健全创新驱动战略的保障制度。[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6)07—0083—04
[作者简介]凌捷(1970—),男,广西田东人,南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研究方向:开发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结合。
DOI:10.16331/j.cnki.issn1002—736x.2016.07.012
Supply Side Reform and China's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Ling Jie
(Nanning National New &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ning, Guangxi 530007)
Abstract: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principle and strategy to realize "the 13th five-year plan" in China, it is also the fundamental way to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lve the deep- seated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In the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 innovation plays the key role, which is conducive to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Facing the lack of systematic protection of innova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s is overall weak,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in innovation driven strategy cooperative system, we have to promote supply side reforms by improving innovation driven coordination mechanism, implement independent innov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innovation driven strategy of the security system.
Key words: supply side reform; innovation driven; structural adjustment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和亟需解决的难题。供给侧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它通过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方式,以提高供给质量为出发点,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达到减少无效供给,加强优质供给,扩大有效供给,进而达到满足人民多元化需求和使人民得到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目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被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为实现中国“十三五”发展目标的重要原则和重要战略。特别是创新作为突破中国经济发展瓶颈、解决中国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被置于五大发展理念的首位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①很显然,供给侧改革是一场以创新为主要方向、全方面、多层次和立体化的改革,供给侧改革的速度和成效与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效果密切相关。探讨创新驱动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和以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供给侧改革既是供给侧改革的关键问题,又是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构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途径。
一、创新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变量
中国提出供给侧改革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导致的部分产能过剩——甚至是严重过剩,供给和需求之间出现失衡,抑制了人们日益多元的消费需求满足。从本质上看,中国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根本原因是创新出现了问题,即不能根据经济发展和人们消费需求的升级及时提供与之相适应的产品或服务。这个问题的解决,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思维和方式,而是要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生产要素创新、组织创新等才能做到减少无效供给,加强优质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因为经济增长率虽然都与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技术和制度等有关,但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是持续递增的,相反,这些要素投入的持续增加出现的结果是边际效益递减。而创新是把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的过程,它对于矫正资源配置扭曲、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经济结构、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具有重要作用,是推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变量。②
(一)创新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近年来,中国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品供给能力逐步增强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然而,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与经济发展和人民需求存在偏差也是必须承认的事实。如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业经营效益偏低;制造业规模持续扩大而核心竞争力缺乏,传统产业产品竞争力不强且部分产能过剩严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匮乏、产业结构雷同突出;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且发展水平滞后等。上述问题的产生和延续,表面上看是三个产业比例的占比问题,实则是创新不足的表现,既缺乏强劲的创新驱动力、完善的创新制度引导,又没有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和人才作用发挥的机制体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③同时它还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发展滞后、制造业大而不强、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偏低等在本质上说都与创新有关,解决问题的出路也在于而且必须持续推进创新。无论是农业、传统工业还是现代服务业,通过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生产要素创新、组织创新等,有利于转变产业发展理念,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优化生产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促进产业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和配置效率,易于产业体系由产业链中的低端环节向中高环节转移,最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创新有利于促进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经济新常态阶段,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状态和内在必然性。其突出特点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④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通过主要扩大总需求的方式来提振经济增长行不通,消费需求乏力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而且必须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速度增长型、产能扩大型、低劳动力成本投入型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无法解决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所创造的巨大的物质财富即产品并没有充分考虑市场的真实需求和居民的消费转变,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产能的持续扩大与居民消费意愿被抑制、消费需求难以满足并存。事实也是如此,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部分居民的消费能力得到显著增强,消费需求也逐渐向多元化、个性化、安全性转变,而国内低端商品生产过剩,高品质的中高端商品却供应不足。上述供需结构性矛盾的解决和经济增长动力的培育,必须以创新为立足点,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革新产品生产方式、技术创新方式、市场作用机制、制度保障机制等,才能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与消费者消费需求相适应的质量好、安全性高、舒适度强、个性化鲜明等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形成以创新带动有效供给、以有效供给刺激有效需求的传导机制,进而促进供给与需求的相对均衡。
二、中国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困境审视
(一)创新制度保障不足
制度保障是影响创新的重要因素。好的制度有利于推动创新,不好的制度会抑制创新的发展。中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整体创新能力不强与现有的创新制度的缺陷有很大关系。其一,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整体来看,目前中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没有随着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得到及时完善,主要是依靠政府作用的发挥来进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之间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和有效的制度保障。虽然长期以来,有关政府部门为科研部门和产业部门设立了相关专项资金或者政府性基金,但由于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缺陷导致科研部门和产业部门陷入了各自封闭的“内部循环创新”模式,科研机构在“申请课题、开展研究、通过评审、再申请课题”中闭循环,产业部门在“引进技术、生产产品、技术落后、再引进技术”闭循环,导致科研成果产业化率较低和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不足。⑤其二,科技创新融资机制阻碍了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科技创新具有资金需求量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征,充足的资金保障是重要条件。金融机构作为企业创新融资的重要渠道,本应对企业的创新投资予以大力支持,问题是金融机构出于投资风险、自身收益等因素的考虑,往往对融资对象设定一系列近乎苛刻的条件,导致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难以通过金融机构获得其所需要的创新资金,面临着创新需求强烈而创新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多重困境。据调查,认为向银行贷款成本最高的小微企业占比31.8%,借款成本超过10%的小微企业超过40%,由此导致诸多中小型企业难以跨越“创新成长陷阱”,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难以提高。⑥其三,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知识产权制度没有形成。知识产权制度是创新发展战略、国家竞争战略和强国富民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依靠知识产权制度不断革故鼎新。⑦遗憾的是,中国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和执法环境,存在诸如知识产权实体法保护范围窄、知识产权相关程序法规定缺乏、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分散等问题,不利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
(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偏弱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受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思维、创新机制不完善、创新资金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因素的影响,诸多企业的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并没有呈现出与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真实需求的状态。其主要表现为企业创新投入资金较低且缺乏有力保障、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和创新方式滞后。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企业研发费用只有9075.8亿元,其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更是低至249.2亿元,只占企业研发费用的2.7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为8318.4亿元,其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为200.4亿元,占2.41%,并呈下降趋势。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偏低还可以从企业研发强度(企业研发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指标得到体现。2008—2014年,中国规模以上企业研发强度保持在0.61%~0.84%的水平,而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则普遍超过2%,日本更是达到了3.57%。⑧另一个问题是,一些企业虽然保持创新资金投入,但其创新战略主要是聚集于模仿创新和集成创新,通过模仿、学习、引进等方式获取国外技术和商业模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就是这一问题的体现,虽然中国制造业的体量已经居全球第一,但主要工业品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如大部分的特钢、芯片、关键部件仍然依赖进口。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如此,都普遍存在核心技术不足的问题。事实上,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和国家竞争中的地位决定了外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把它们真实的先进技术向国外输出,它们输出的往往是已经过时的或者难以形成真正竞争的技术。基于这一点,中国企业要想通过技术模仿或者技术引进的方式来提高能够与国外企业竞争的创新能力是不可能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是唯一出路。
(三)创新驱动战略协同性和系统性不强
自党中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以来,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纷纷结合实际制定了若干科技创新政策,这为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推进科技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是,一些政府和部门所制定的科技创新制度主要是立足于自身的需求和实际,具有很强的“区域色彩”和“部门色彩”,不同区域、部门、行业之间的创新制度建设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割裂”状态,缺乏对创新驱动战略全局性、系统性、协同性的充分考量。正是创新制度的“分离性”和“分割性”导致相互之间陷入了相对封闭的“创新内部循环”,限制了创新内容,凝固了创新方式,阻碍了创新资源自由流动,弱化了创新效果,降低了创新可持续性。
三、以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逻辑和思路
(一)完善创新驱动的统筹协调机制
创新涵盖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治理创新等内容,是一个需要市场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政策环境等多种因素支撑的共同体,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作用和影响于创新的实施及实际效果。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创新被提到更高的位置和被赋予更多的功能,坚持创新、深化创新、提升创新既重要又紧迫。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不是单向度和短期性的,而是多向度、可持续性的,只有坚持自上而下、全面、系统、协调的原则,统筹好中央和地方、部门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等多重关系,才能保证创新驱动有序、高效和可持续推进,进而取得预期效果。201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着力于全面创新的突破和有序推进,统筹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创新”,以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四个坚持”策略中的“全面创新”原则,其实就是对完善创新驱动统筹协调机制的一种具体表述和要求。创新驱动战略的统筹协调机制重点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统筹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力量的关系。在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好政府的引导、协调功能,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相关政策制度,鼓励、引导和扶持创新资源科学流动,破除阻碍创新资源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全社会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的形成。其二,理顺中央和地方、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在创新驱动中的作用,并保证相互间创新发展规划和机制体制的协调。创新驱动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既需要国家顶层的全面布局,又要地方政府和各部门、各行业的及时跟进、配合。在此过程中,国家的战略部署是方向性和基础性的,地方政府和各部门、各行业的创新制度是对国家创新战略的具体化和实践化,既要保持方向和重点的统一性,又要突出地方、部门和行业的具体性、独特性,而且地方、部门、行业之间的创新政策要注意相互之间以及内部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兼容,是一种融合性、共享性的创新,而不是对创新资源的“分占”和创新成果的“独享”。其三,建立健全财政、税收、产业、金融、科技、知识产权、人才、成果评价及转化等政策相互衔接的国家创新政策。上述各项政策的目标要聚集和作用于推进创新,做到不同政策之间能够共融、共通和高效衔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效率、增强创新效果。
(二)实施以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战略
经济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的一种客观状态,供给侧改革是为解决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而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产业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问题,使居民消费获得更大满足和具有更多获得感的重要战略,它的核心是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下保证人民更好地享受发展成果。也就是说,中国的创新驱动战略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经济体制和经济条件下的,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中国特色和中国国情,由此构建的创新驱动战略也必然要体现出中国特色,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其中的核心就是要提高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学习、借鉴、引进为基础的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在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下确实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也取得一定成效。以往的创新发展战略过多地注重引进技术而忽视人才培养与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市场创新,注重应用创新而忽视基础创新和原始创新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并逐步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无法根本解决中国的创新问题、内需和外需平衡问题、对世界经济发展主动权的控制问题。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供给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增强、居民消费需求的最大化程度满足只有回归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因此,中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国内经济发展的条件、需求和国际创新发展趋势都不能忽视,要做到国内发展方向和国际发展趋势的统一,在创新内容、创新方式、创新制度保障等方面都要有所突破。既要保持对国家核心技术研发的自主性、引领性,又要注重国际技术合作与共享;既要注重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方向性、指导性、全局性,又要兼顾各地区创新驱动战略的因地制宜以及相互之间的有效衔接,做到坚持中央全局统筹与地方特色相协调、长期创新与短期创新相结合。要注重坚持依靠和促进创新活动产业化,将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活动,通过产业技术的改进和效率的提升不断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促进内需与外需、产业层次和人才建设的平衡。⑨
(三)建立健全创新驱动战略的保障制度
创新驱动是内涵、形式和机制的统一,机制即体现为制度,它是影响创新驱动的内生力量。无论是创新驱动,还是供给侧改革,制度创新都是不可或缺的变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创新能力的整体偏低及相关问题的产生和延续,制度建设滞后是不可忽视的方面。中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必须聚焦于有利于促进创新驱动战略的系列制度的制定和完善。第一,完善科技创新财政政策,扩大关键技术供给。中国在科技研究投入经费居世界第二、科技人员数量居世界第一的背景下,关键技术供给却没有获得同等的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科技创新财政政策等出现了问题,即科技研发经费过度偏向一般技术研发而对新兴尖端技术研究投入不足。这种问题必须得到有效解决,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财政分配政策,优化科技创新财政分配方式和结构,加大对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推进支撑基础研究平台建设,组建处于科学前沿的高水平研究团队,组织跨领域的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力求在世界前沿科学、尖端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第二,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推进技术与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加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缩短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周期,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第三,建立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创新资源配置亦是如此。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在创新中的作用与关系,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对技术研究与发展的基本取向、路径选择和要素资源综合配置的引导作用,尊重科研规律,尊重人才,服务创新,通过市场来促进创新资源的最优配置。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通过简政放权,培育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开办新企业、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和培育新产业。打破创新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构建鼓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创新公共服务体系,扩大企业创新发展空间和创新资源、服务供给,创造创新驱动的良好环境。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载于《人民日报》2015年11月4日。
②张慧君《发挥创新驱动在供给侧改革中的战略引领作用》,载于《理论视野》2016年第1期第8页。
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59页。
④习近平《不要把“新常态”想歪了》,载于《人民日报》2016年5月10日。
⑤⑥⑨程北平、鄢晓发、张鹏、孙维《“十三五”时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方向和重点》,载于《财政科学》2016年第2期第27、27、30页。
⑦马一德《创新驱动发展与知识产权制度变革》,载于《现代法学》2014年第3期第48页。
⑧韩凤芹《以科技创新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载于《公共财政研究》2016年第6期第29页。
[参考文献]
[1]陈华. 创新范式变革与创新生态系统建构——创新驱动战略研究的新视角 [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15,(5):125—128.
[2]程国辉. 以科技创新激活供给侧改革 [N]. 科学导报,2015—12—25.
[3]林祥. “供给侧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N]. 学习时报,2016—02—16.
[4]肖文圣. 我国创新驱动战略及驱动力研究 [J]. 改革与战略,2014,(3):35—38.
[5]胥和平. 供给侧改革与创新型经济 [N]. 解放日报,2016—04—07.
[6]左伟. 中国高新区合作联动创新网络体系建设研究 [J]. 改革与战略,2014,(8):71.
[2]程国辉. 以科技创新激活供给侧改革 [N]. 科学导报,2015—12—25.
[3]林祥. “供给侧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N]. 学习时报,2016—02—16.
[4]肖文圣. 我国创新驱动战略及驱动力研究 [J]. 改革与战略,2014,(3):35—38.
[5]胥和平. 供给侧改革与创新型经济 [N]. 解放日报,2016—04—07.
[6]左伟. 中国高新区合作联动创新网络体系建设研究 [J]. 改革与战略,2014,(8):71.
[责任编辑:王政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