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
基于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制造业协同发展研究时间: 2016-11-27信息来源:赵蕾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产业布局优化有着重要影响。文章在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对其市场体系,人才资源,资源禀赋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京津冀三地在协同发展中要有不同的角色定位,提出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制造业协同发展的保障措施:建立协调发展机制,培养专业人才,完善服务机制,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关键词]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发展;角色定位;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F2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5)10—0151—04
[作者简介]赵蕾(1978—),女,河南平顶山人,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英国赫尔大学MSc理学硕士和澳大利亚查尔斯图特MBA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市场营销管理。
DOI:10.16331/j.cnki.issn1002—736x.2015.10.035
Research on Synergetic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ased on Beijing—Tianjin—Hebei Integration
Zhao Lei
(Henan Polytechnic Institute, Nanyang, Henan 473000)
Abstrac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is a national strategy, which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industrial layout optimizatio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Beijing, Tianjin, analyzes the market system, talents resources and nature resources, puts forward that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should have different role i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establish coordinated mechanism, cultivate talents, perfect the service system and build information platform.
Key words: Beijing—Tianjin—Hebei;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ynergetic development; character positioning; insurance measures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全球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政策上将区域经济合作与协同发展提升到空前的高度,为此,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成为了关乎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成为了一项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国策。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近些年来也十分关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在环渤海经济圈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京津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地区,在行政区划上紧密相连,在产业上有着紧密的联系,为此中共中央早在2004年就提出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以期通过在京津冀地区构建出统一的市场体系,实现生产要素在三个地域的流通,促进产业的合理分工。
从区域整体态势来看,京津冀是国内乃至全球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三地产业、人员紧密相连,在后工业时代,如何实现京津冀地区制造业的一体化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成为了当前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必须攻克的难题。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要实现经济数量、增长速度的一体化发展,还需要实现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河北省一直被视为经济大省,但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科学技术水平不足是长期存在的问题;而北京、天津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如产业如何有序地过渡、转移以及升级等。笔者认为,实现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制造业协同发展又是重中之重,因为制造业在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为此笔者试图对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制造业协调发展进行分析与研究,认为实现制造业的协同与发展,首先需认清制造业协调发展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作用及意义;其次,要更好地实现制造业的协同发展,需要认清京津冀各个地区的角色定位,需依托各个地区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现实条件展开;之后,对制造业如何实现协调发展,结合细分产业案例进行协调发展方式分析;最后,为了保证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实现更好的协同发展,从政策上提出了一些保障措施。
一、京津冀经济圈制造业协调发展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协同发展,不仅能优化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区域产业布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能有效解决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矛盾。从国家战略上来看,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起到打造首都经济圈,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带头作用,是探索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京津冀区域制造业的协同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实现各个地区的优势互补,也能够带动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同时又能助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
从宏观来看,在后工业时代背景下,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正不断地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一些经济圈(如长三角经济圈)的快速发展,外商投资成本不断上升,势必将投资的重点不断向北方发展,且目前这种势头在不断地增强。国家十分关注京津冀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对第三极的形成更加重视,这也与区域经济中的产业转移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作为北方地区的经济核心,京津冀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从微观来看,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进入后工业时代。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不断深入,城市对农村的经济带动作用更加凸显,中心城市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更加紧密,国内大城市圈的雏形已经形成。未来可预见的时间内,这种大城市圈将成为国内经济新的增长点,而大城市圈中,京津冀又有着特殊的地缘优势、经济优势、科技优势,作为首都经济圈的京津冀地区,产业的协调发展尤其是制造业的协调发展非常重要。为此,不管是理论层面上,还是现实意义上,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就要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一体化、协同化发展,其中作为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协同发展又处于核心的地位,制造业协调发展成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京津冀经济圈各区域的角色定位
(一)京津冀经济圈中北京的角色定位
北京作为京津冀经济圈的核心及中心城市,在经济圈中起到引领及导向作用,同时也需要借助京津冀经济圈实现自身的提升,总体来说,北京在京津冀经济圈中主要起到以下几点作用。
首先,承担决定产业发展方向的使命。北京不仅是我国的首都,也是我国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但另一方面由于地域原因,北京自然资源较为匮乏,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决定了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北京不可能得到发展。因此,北京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道路,这种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技术、知识的高度密集,诸如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行业这些产业特征。为此北京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集中优势资源发展这类高新技术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所需的人才。与此同时也应适度发展部分劳动密集型的工业,但要基于高素质、高水平、高技术人才的技术上发展,从而实现对行业的发展方向的决定,承担产业发展方向的使命。
其次,成为传统制造业的研发中心。依托人口红利获取的成本优势,在当今的制造业中已经没有发展的出路,当前制造业的发展必须依托创新以及技术水平来实现。北京作为国家经济中心,在京津冀经济圈中着力培育了大批的人才,成为了国家制造业研发中心,实现了产学研的完美融合和有序的发展,北京将一如既往搭建制造业研发平台,致力于制造业的研发与生产,通过创新能力以及不断提升的科技水平实现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制造业制造水平的上升。
第三,制造业先进管理水平、组织形式孵化中心。制造业竞争环境愈演愈烈,促使制造业需不断优化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的管理水平,北京作为前沿技术的发源地,需结合自身的优势资源,结合产学研成果,将前沿技术不断地在制造业中落实,实现制造业管理水平、组织形式的不断提升,这样不仅能充分挖掘制造业生产力的潜力,也能通过更优的组织形式带动京津冀经济圈的高效发展。
(二)京津冀经济圈中天津及河北省的角色定位
首先,依托港口优势,实现制造业的发展。不管是天津还是河北省,都有港口资源优势(如河北省的秦皇岛、沧州等),这些港口城市也是津冀连接北京及内陆省份的航道,依托航道所具备的成本优势,不仅可以发展港口行业,也能够实现津冀制造业向内陆输出的目标,更能实现津冀外向经济的发展。
其次,承担制造业生产基地的角色。津冀相对北京而言,尤其是河北省,不管是科技能力还是创新水平,差距都很大。京津冀经济圈中北京作为制造业研发中心以及先进管理水平、组织形式的孵化中心,需将成果产业化,而北京受制于自身的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无法承担京津冀经济圈中的制造业生产基地的角色。津冀能够弥补北京的不足,承担制造业生产基地的角色,实现科学技术更好、更快的产业化,同时也能实现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形成以北京为制造业增长极、津冀为助推剂的制造业发展态势。
第三,天津应承担产业孵化中心的角色。天津的科学技术水平、创新能力水平居于两地之间,为此承担北京研发中心成果产业化的重任非天津莫属。科研成果在北京形成后,再在天津实现产业的孵化,才能在津冀地区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京津冀经济圈制造业的生命力。
最后,在创新能力上,津冀要紧密地与北京合作,这样才能将生产力提升更好、更快地实现。津冀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创新实力,通过与北京的密切合作,不仅提高了津冀地区的创新水平及能力,也能将北京的创新成果更好地在两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实现制造业在京津冀地区的协同、一体化的发展。
三、京津冀经济圈制造业协调发展实现方式分析
(一)实现制造业人才共享及成果产业化
首先,不管哪个行业,人才是生命力,只有实现人才的共享,才能从根本上缩短京津冀各个地区制造业的差距,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北京作为制造业研发中心、创新中心,成果产业化是实现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形式。相对其他地区,津冀毗邻北京,成本优势明显,有实力也有条件承接北京研发成果产业化,这点在廊坊就已有成功案例。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津冀承接的制造业产业化远远不够,这点受制于津冀地区的技术水平、科技水平以及人才现状,使得在长三角、珠三角产业化了很多北京制造业研发成果,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正是因为实现了这些成果的产业化,才实现了更快、更好的发展。因此,津冀地区要充分借助成本优势,将北京更多的制造业成果产业化,实现“后发赶超”。
(二)形成产业集聚,实现集聚产业配套发展
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是实现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强有力的表现。京津地区制造业中的汽车行业、信息产业等行业在全国都处于主导地位,但由于京津冀没有形成良好的产业集聚效益,使得这些集聚的产业不能很好地实现配套发展。在京津地区,仅仅集聚了北京本地区的产业,并没有形成制造业的产业集聚,而在长三角地区,当需要选择其中的供应商时,不是选择单个的企业,而是选择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形成,实现了长三角的集聚产业配套发展,从而实现了长三角经济圈的快速发展,而京津冀正是因缺乏这种产业集聚,从而制约制造业的协调发展。但好在津冀正在逐步建设产业集聚园区,如在河北廊坊、天津建立了汽车配件园区,有望在京津冀地区实现汽车行业的分工、协同发展。
(三)实现京津冀地区制造业竞争的同时,做好制造业的产业转移
首先,我们需要认清京津冀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并不是消除不同地域制造业的竞争,相反要借助于竞争,尤其是高水平的竞争,实现京津冀各地区制造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制造业更加高效的发展,实现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如北京的汽车、电子信息等行业相对于津冀地区,具有更高的水平,使得京津冀地区形成了高水平的竞争,通过这种竞争,津冀地区的电子信息以及汽车行业会充分吸收北京的优势资源、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实现自身综合力的提升;其次,京津冀制造业协调发展,不仅仅需要竞争,也需要合理的产业专业,在经济新常态的今天,北京因资源禀赋以及自然条件的限制,一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会逐步搬迁到天津或者河北省发展(如天津一重成立、首钢转移到河北成立等),这些搬迁的制造业往往具有很强大的产业基础,通过这种产业转移的方式,不仅满足北京资源、环境发展的需要,也实现津冀制造业的发展。
(四)形成北京为中心,天津为后厂,河北为资源支撑的制造业协同发展格局
北京作为制造业组织形式、创新能力的孵化中心,在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发展中应处于中心的地位,引领制造业的技术及发展方向;而天津作为后厂,承接北京科研成果产业化,天津交通四通八达,能够很好地将科研成果产业化后向各个消费市场输出,因此制造业的后厂非天津不可。事实上,一些大型企业就是如此,如2015年5月7日,天津正式成立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实现将北京先进的科技力量与研发成果产业化,也就是实现智能识别技术的产业化;而河北省相对京津地区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以及科技水平都有不小差距,但是河北省占地面积18.47万平方公里,拥有七千万人口,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河北省依托自身的矿产资源优势,可以为京津制造业提供生产要素以及零部件,与此同时,通过与京津制造业的联合,不断提升制造业水平及实力,实现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协同发展。
四、京津冀经济圈制造业协调发展保障措施
(一)搭建制造业协调发展机制,提供制造业协调发展制度保障
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发展,关键是要消除制造业协同发展的阻碍要素,首先应是协调发展机制建设的缺失或不完善,这点对制造业协同发展影响甚大。笔者认为,制造业协调发展机制包括互助、合作以及市场等方面的机制,这三种体制机制的建立能够保证制造业在京津冀各区域实现资源、科技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为制造业的协同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市场机制能够在制造业协同发展中,实现京津冀区域内资源更加合理的配置,也是依托京津冀各区域的历史条件、自然条件、环境因素等现状,实现资源的更优化配置。市场机制的建立,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保障生产要素在京津冀地区自由、不受限制地流通。合作机制,要依托京津冀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依托政府部门,充分发挥北京的人才、科技、资金优势,实现这些优势“自愿”流入津冀地区,并在京津冀地区实现各行各业的区域合作,在合作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桥梁作用,以最好的姿态为京津冀制造业协调发展服务。互补机制,简单说来就是先进地区要帮扶落后地区,先进技术水平要用于提高生产水平低下的企业,如通过南水北调工程,河北省不断为北京市提供水资源就是互补的一个典型特例,而北京作为制造业研发中心,先进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孵化基地,也应该通过先进的科技水平输出,为津冀地区的制造业技术水平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帮扶;不仅如此,京津冀各个地区的资金雄厚的企业以及同一地区资金雄厚的企业,也适度帮扶不同地区或者同一区域资金实力不足,但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通过互补机制,实现京津冀地区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二)完善服务机制,为制造业协同发展提供服务保障
首先,简化投资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政府可保留京津冀重大投资项目以及特殊行业项目的审批权限,对于京津冀区域内的企业自筹资金的一般性投资项目,可以改为备案登记即可,打破行政区划,实现行政审判权三地视同。其次,京津冀要同时为制造业投资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建立跨区域的信息服务机构,搭建公开、公平的信息沟通交流平台。最后,完善社会中介服务组织,针对制造业本身的特点,培育一批面向制造业的中介组织,为制造业专门提供培训、咨询、审计等方面的优质服务,助推京津冀地区制造业的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同时,也实现制造业竞争力的协调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昌智. 大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J]. 经济与管理,2015,(1):5—6.[2]邓丽珠. 京津冀经济圈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 [J]. 经济论坛,2005,(17):7—8.
[3]马建章. “京津冀一体化”重在产业对接与产业 [J]. 经济动态学,2014,(8):11—15.
[4]杨忠勇. 推进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关键是政策一体化 [J]. 经济与管理,2015,(29):61—64.
[5]尹庆伟. 基于系统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 [J]. 网友观察,2014,(48):126—127.
[责任编辑:梁小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