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

调控2011:多重压力下的政策选择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李雨谦 作者:admin 责编:

    近日,美联储决定正式启动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这在全球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引发了新一轮的资产泡沫担忧;与此同时,中国10月份CPI同比上涨 4.4%,涨幅创25个月新高。在此背景下,央行10日晚间发布消息,决定从2010年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而此前,央行刚刚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热钱流入、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正使得中国经济面临着愈加复杂和严峻的形势。未来的宏观政策应当何去何从?围绕这一问题,我们特别采访了中国金融40人论坛成员、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法国巴黎银行亚洲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兴动,是为21 世纪北京圆桌第275期。

  (周慧兰)

  本报评论员 周慧兰 曹理达 北京报道

  第二轮“定量宽松”酝酿泡沫风险

  《21世纪》:美联储不久前宣布,计划进一步购买6000亿美元国债,正式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这对国际经济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如何?

  陈兴动:这次美联储量化扩张政策的启动是很多人普遍预期到的,而且比原初预计的情况还好一些,美联储做了8个月的期间安排,并且留下半句话,即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月购买。也就是说,若经济形势好转,6000亿就不花;如果经济情况不好,6000亿还不够。换句话说,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是开放型的,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是否会再度启动第三轮量化宽松,取决于接下来美国经济的表现。

  美国这次量化宽松政策,是在没有别的选择的情况下出台的。美联储对美国经济形势的判断相当不乐观,第一轮1.7万亿美元的量化扩张对美国经济有帮助,但帮助非常小。如果现在不做,情况可能会更严重,所以这是美联储不得不做的一件事。美联储也明白量化扩张会引起各国的反抗,在第二轮量化扩张之前,各国已竞相进行本币贬值,对货币战争的担忧也已弥漫全球。

  在这样的背景下,量化扩张在多大程度上会给世界带来冲击?6000亿如果平均分配到8个月,每个月800亿左右,会不会对国际市场造成巨大冲击?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第一轮1.7万亿这么大的量出来,对于国际市场的流动性并没有造成重大冲击,原因在于美联储的做法是“补窟窿”,主要解决商业银行惜贷问题,从社会信用总量来讲,并没有增加太多。若全球经济增长能够吸纳这部分增量,那么它对于全球的冲击应该是可以承受的;但若这些资金没有进入美国的实体经济,就会变成热钱流向国际资本市场,很多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尽管中国是资本项目管制国家,但热钱仍旧可以通过一些间接渠道流入,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周小川最近提出了“热钱池”的概念,即想表明中国有决心、有能力控制热钱。

  《21世纪》:中国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涨幅创25个月新高。此次美国量化宽松政策会否加剧中国的通胀走势?

  陈兴动:预判中国的通胀走势,恶性不敢说,严重通胀压力肯定是有的。根据官方数据,60%-70%的通胀是由农产品价格上涨导致的。我认为明年的农产品价格应该比今年低:一是今年农产品价格基数已经很高,二是今年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以后,明年会有所下降。非农产品的价格则可能进一步上升,明年输入型通胀压力会比今年大得多。现在几乎所有商品包括黑色、白色商品,价格都在往上涨,上游产品价格会传导给下游产品,所以非食品价格明年会有所上升。同时,明年CPI 权重会进行调整,数据会更可靠。因此,明年通胀水平会往4%的方向逼近。

  限制通胀是明年的较大困扰。周小川提到的热钱池,就是希望在不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的情况下,对热钱进行管制。明年热钱的流入难以避免,中国还需保持人民币基本稳定。从这个角度来讲,明年考虑更多的还是行政性的量化管制。

  经济偏热的可能性

  《21世纪》:在热钱、资产泡沫、通胀的多重压力下,您如何判断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趋势?

  连平:我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偏快,甚至有可能偏热的条件和因素是不容忽视的。最近两年,高投资和宽信贷已使本轮经济增长高调起步。

  信贷投放对GDP推动明显,同时也存在滞后效应。2009年信贷增长9.6万亿中有4500多亿是票据,很难确定是否真正进入了实体经济。当时企业投资非常谨慎,所以大量的信贷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今年银行的票据融资状况完全不同,已有的票据额度中压缩了8000多亿,替换成一般性贷款,基本进入了实体经济。银信合作的融资类理财产品将近两万亿,大部分是由商业银行提供项目,尔后由信托公司推进,于商业银行是表外业务,但对整个社会也是一种融资。因此,今年投入实体经济的信贷及变相信贷不比去年少,这会对明后年的经济增长产生推动作用。而且,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和新疆建设将持续对商业银行产生旺盛的信贷需求,未来信贷投放压力很难降到一个很低的水平。

  “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了收入分配改革,使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更多地发挥作用。所以未来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保持较高增长是毫无疑问的。未来我国内需仍会较为旺盛,这将奠定“十二五”期间经济保持较高增长的基础。

  全球经济正逐步复苏,两次探底的可能性很小。尽管目前欧美尤其是美国的政策损人不利己,但短期内对它的经济恢复有一定效果,这对中国的出口发展和稳定也有好处。

  美国推进量化宽松的政策,全球流动性将明显泛滥。国际流动性对中国的压力会在未来持续地显现出来。总需求偏大、经济增长偏快通常会带来资本流入加快,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目前全球流动性泛滥,资本流入压力更大,这既会带来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也会吹大资产价格泡沫。根据现有数据统计,2002-2009年,外汇占款在市场上被存款准备金率和央票两种工具回收大约不到50%。再看物价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PMI较快上升,随后可以看到CPI也跟着上升。这些都表明经济增长偏快,流动性偏多,会酝酿很多负面因素。

  《21世纪》:面对热钱流入、流动性偏多的风险,控制房地产泡沫已成为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您如何评价当前中国在房地产调控方面的做法?

  陈兴动:政府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上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坚持。房地产问题已与民生息息相关,民众对高房价的不满已形成很大的社会压力。目前的调控目标是防止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而公众想要的结果是房价下降,所以很多老百姓仍对房地产调控不满意。中国的房地产问题太复杂了,房子是一件特殊商品,很多富人买房子不是为了住,而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地少人多,加上传统观念,所有人都希望积攒房产,所以只能靠政府去干预这种需求,否则问题会继续恶化。

  现在国内外这么多的流动性,没有其它投资渠道,只能流入房市,所以房地产价格下降非常难。现在政府只能持续干预,严格控制中低档房的价格;高档房价格可能要放开一个缺口,让流动性进去,政府用税收调节。房地产调控的理状态是绝大多数想买房子而买不起房子的人对房价不敏感。要做到这一点,就得让一半以上的需求者不依靠商品住宅,依靠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宅。

  控制过热之策

  《21世纪》:从解决内外均衡的角度看,您认为中国明年的宏观调控政策重点是什么?

  连平:解决内外的平衡问题还是更多的要从内部做起,当前的内因是经济增长速度偏快,特别是投资增长需求过大。今年新增项目已有很大的控制,但仍有大批项目在今年开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产生较大的需求。计划当中的投资项目落地在今年底和明年初又会有一大批,所以对新增项目的管理应趋严。已开工项目要保持一个合理的进度,避免加快。这需要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齐心协力来管理。对房地产仍要保持“高压”政策,房产税应尽早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也要适度,虽然短期内还不至于马上转向,但积极财政政策也需要把握好。未来五年投资增速保持在23%-24%相对偏低的水平,对于实现GDP8%-9%的增长是有可能实现的。

  其次,强化流动性管理,货币政策基调应及时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物价压力越来越大,有人甚至考虑把CPI目标由3%转为4%甚至 4.5%,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基调应及时调整。未来利率应逐步、多次提高,从而步入上行周期。准备金率要保持在较高水平,虽然现在准备金率是17%多,离商业银行能够承受的水平不远了,但仍有上调的空间。尽管上半年银行流动性稍微偏紧,但今年年底至明年年初总体会好转。未来信贷和M2增速应保持在 16%-17%,相应的条件是CPI在3%-4%的水平。

  未来五年应使融资渠道多元化,降低银行货币创造能力。目前,广义货币供应和 GDP之比已达200%,是非常不合理的,这有商业银行做大做强的原因,还有两个更重要的问题:一是总量问题,整个经济运行对融资的需求非常旺盛,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结构当然是求助于商业银行;二是结构性问题,直接融资比例低。我们要大力发展非信贷的各种融资方式,否则广义货币跟GDP之比可能还会继续增长。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