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
重视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区域政策创新时间: 2017-08-06信息来源: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执行小组秘书处 作者:qgy_admin 责编:
——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三次专题会议在京举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范恒山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决策,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性举措。今年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但也存在一些隐忧,一是区域板块内部分化加快;二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悬殊;三是要素支撑在少数地区呈现“入不敷出”的状态。从现实来看,当前有五大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地区经济发展:营商环境、政策支持、引领型产业、空间状态和城乡统筹水平。新形势下,范恒山强调要加大对重点地区的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优化改革试验平台的空间设置,统筹协调新资源、新经济的配置,推动特色小城镇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要积极采取措施,确保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不至发生逆转。
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马晓河认为,本轮经济在下行阶段出现了明显的区域分化。在内外需求不足和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受影响和打击最大的是西北、东北等资源型比重大、产业结构重型化的地区,以及行业垄断严重地区,包括东北、西北、山西和内蒙古等。这些资源型、重型结构、垄断僵化的地区关键是要进行两个创新。一是制度创新,二是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创新,新动力就没有支撑。科技创新有两种,一种是集中式创新,靠国家,从上到下,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短时间内取得市场不能达到的创新成果。但是,影响产业整体转型升级的主要依赖社会分散式创新,这第二种创新需要市场的充分竞争、减少垄断和充分的创新空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指出,总体来看,当前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呈现比较好的态势。跟省内其他地区比较,这些地区的增长速度相对比较高,有些可以说是名列前茅。同时这些地方的发展呈现一些亮点,如飞地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但这些欠发达地区增长中的新动能还不够强大,转型升级的任务并没有完成,依然任重道远。现在支撑增长的主要还是传统产业,新产业的比重还比较小。为进一步促进欠发达地区的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其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一是要进一步改善其交通、通信条件,特别是宽带条件。国家要在这些方面给予更多、更大力度的支持。二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做好放管服,尤其是加强政府对质量安全监管的有效性。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轨迹。他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四大板块和主体功能区等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最具特色的、不断完善的中国区域发展战略4.0版本,即“4+4”(四大经济板块与三大支撑带及大湾区建设),地区差距进一步缩小。胡鞍钢指出,我国通过不到70年的时间,终于形成和创新了符合本国国情与发展阶段的区域发展战略,其中主体功能区是新自然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但是,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地区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距最大的国家,地区经济发展仍面临许多挑战。
中国新型城镇化促进会副主席、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胡存智在发言中就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创新提了五点原则性的建议:一是要更多地进行政策创新支持集聚发展。二是政策创新要更多地推动分类保护,在区域发展中对资源环境分类分级加强保护。三是政策创新要更多地鼓励区域协调联动,形成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的态势。四是政策创新要更多促进因地制宜发展,全面推动区域按照自然环境、生态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阶段发展。五是政策创新更多地扶助特色区域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认为,国家区域政策的目标正在从“地带”间的协调为主向城市群内部协同为主的政策目标转换。对于这样一个政策转变,陈耀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在“地带”间的协调中,要在继续加大对中西部支持力度的基础上,注重南北协调,尤其是加大对东北、华北地区的结构调整力度,使之成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区域性重点。第二,在大都市群的协同方面,要更加注重协同体制机制的创新。第三,大都市圈的疏解与提升必须并举。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强调,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完善传统的区域协调政策,要向人均公共财政支出大体均等的方向努力,要改进现有的对口帮扶机制,帮助新疆解决水资源的问题。基础设施要大量向西部倾斜,推动高铁、高速公路与航空业在西部地区的发展。要建立保护区和重点开发区的生态补偿机制,例如不让青海搞开发,沿海地区给予相应的补偿。
首都经贸大学副校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认为,当前区域分化出现了非常鲜明的新特点:宏观上南北分化,南方相对中心化,北方相对边缘化。未来的国家空间发展战略需要在统筹全球海内外、协调东中西的同时,加大平衡南北方的力度。要打造好“339N”国家空间发展战略格局,也就是“三大板块”、“三个支撑带”、“九大集聚发展轴”、N个国家城市群和国家中心城市。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地区所所长史育龙认为,当前我国南北地区的分化已经从早期的增长速度分化、发展水平分化转变为发展路径的分化。对于下一步的区域政策,史育龙建议一是聚焦现在的经济核心地区,要对经济核心地区给予更多的关注、更加宽松的环境、更大的创新空间来设计区域政策。二是聚焦困难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贫困地区和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李罗力重点谈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四大痛点:一是缺乏明确和科学的定位及发展规划。二是大湾区的城市间存在恶性竞争。三是没有合作机制。四是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行粤港澳大湾区。李罗力认为,形成粤港澳大湾区还是应以市场为根本动力,应该把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决定因素,政府主要负责制定政策、创造环境、推动合作。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辜胜阻的发言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的创新发展问题。辜胜阻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最重要的是全球创新发展高地,其中创新的主引擎是深圳。辜胜阻提倡用双创培育创新城市,促进生态体系中的主体多元化,形成创业、创新、创富“金三角”和创业、创新、创投的“铁三角”。促进众创、众包、众筹和众服“四众”聚合,形成顶天立地和铺天盖地的企业体系,要有容错机制与宽容失败的价值观。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曹文炼认为,现阶段应该继续坚持财政金融的扶持政策以加快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环视周边国家都在竞相实施优惠政策吸引外国投资,其中包括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远超过我国的国家,其税收优惠政策力度大大超过现行我国对西部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在金融政策方面,曹文炼建议研究建立新的地区性政策金融机构,一是建立支持东北振兴的政策性银行,二是建立支持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政策性银行。或者统一建立一家政策性银行替代这些省区的投融资平台,将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地方政府发债都承接下来,有效支持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指出,全国的新区和新城整体上已经“饱和”了,新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很多,相当多的新区没有产业,技术开发能力很弱,空心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对于国家级新区而言,要走创新发展的路子,要大力推动产业集聚基础上的创新,要建立体制机制创新高地,还要在金融和人才问题上有所创新。
国务院参事、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围绕“城市群规划应解决问题”,提出应明确城市群规划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要在城市之外下功夫使城市群规划管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在发言中强调,中国当前急需一批世界顶级的区域专家,需要谋划出台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
据悉,中国经济50人论坛前两次专题研讨会分别研讨了新区发展问题和大城市功能疏解问题。
责任编辑 q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