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经济
提升耕地质量重在健康产能建设时间: 2017-03-25信息来源:郧文聚 梁梦茵 汤怀志 作者:hjr_admin 责编:
DOI:10.13816/j.cnki.cn11—1351/f.2015.03.004提升耕地质量,已成为当今耕地保护的重要内容,但提升耕地质量的途径与措施却仍在探索中。笔者以为,提升耕地质量,关键在于建设健康产能。
“二调”数据反映的耕地产能问题
耕作条件差,稳定性不强。“二调”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耕地灌溉条件总体不高,有灌溉设施的耕地9.1 亿亩,比重为45.1%,无灌溉设施的耕地1.1亿亩,比重为54.9%。同时,现有耕地中有相当数量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更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因开矿塌陷造成地表土层破坏及因地下水超采,影响正常耕种。这样算下来,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并没有那么多。
总体质量低,分布不均衡。根据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成果,优等地面积为0.58亿亩,占全国等地评定总面积的2.9%;高等地面积为0.54亿亩,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26.5%;中等地面积为10.7亿亩,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52.9%;低等地面积3.6亿亩,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17.7%。显然,耕地等别总体偏低。从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耕地平均质量等别较高,分别为8.29等和8等;东北部和西部地区耕地平均质量等别较低,分别为11.23等和11.35等。
“健康产能”是一个管理角度的概念
健康产能的内涵。将耕地的产能区分为“健康”和“不健康”,是在耕地资源管理基础上对耕地内涵的进一步深化,是基于对耕地生产能力、生产环境、自我恢复能力及其生产的农产品品质等要素管理而提出的“评价式” 概念。所谓“健康”,是耕地利用过程中各种功能的正常体现,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始终具备持续、稳定地进行农业生产的能力;二是具有自我调节和对损害的恢复能力,在一个完整的生产周期内能够通过耕地的自净能力实现自我更新;三是生产的农产品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可见,健康产能不仅要求耕地要有高的产能、好的质量、稳定的产出,同时要有好的环境状况。
不健康产能形成的主要因素。健康产能本质上讲是耕地的合理利用,而不健康产能的形成原因,一是利用不当,二是利用不足。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利用不当的问题,包括退化土地、污染土地、次生盐碱化、坡耕地、生态脆弱区及水资源不足地区的耕地利用等。仅从“二调”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耕地数量约为20亿亩,其中,有0.85亿亩耕地位于东北、西北地区的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线范围内,虽然也形成了生产能力,但耕作对生态却是有损害的,称为“不稳定产能”;有0.65亿亩耕地位于25度以上陡坡;有1.16亿亩耕地位于15度~25度的坡地。这三类耕地数量达到3亿亩,大部分需要根据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和耕地休养生息的总体安排逐步调整。换句话说,从生态安全的角度看,18亿亩耕地红线已经被突破。
利用不足也是不健康的一种,比如耕地细碎化、耕地隐性抛荒。据调查,由于我国田块数量多,布局零散,仅田块面积达1.87亿亩,超过集约化中等水平国家1倍以上,沟渠0.73亿亩,超过1.5倍以上,田间道路估计有1亿亩,超过2倍以上。田块数量的增多,典型地区的生产效率下降达15%。
健康产能的实现途径。实现健康产能的最主要途径,就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根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要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建成8亿亩生产能力稳定、质量优良的耕地,形成健康产能的来源。如果高标准基本农田建在了高污染地区、不稳定产能地区、不适宜耕种地区,即使建成了也会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布局上,就要融入健康产能的概念,从规划编制、项目选址开始就要把好关,不能建完很快就拆。
实现健康产能的对策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建设优质、集中连片、基地化基本农田保护体系的要求,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同时,确定不同区位条件下基本农田适宜功能,发挥耕地最优效益。生产条件较好的传统农区,要促进优质农田的集中连片,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强化耕地生产功能,使之成为高效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城市近郊区,要加强基本菜地保护,强化农田景观、生态和休闲功能,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和休闲农业。生态脆弱区,要以提升耕地生态功能为主,建成集水土保持、生态涵养特色农产品生产于一体的生态型基本农田。
消除障碍,提升产能。东中部地区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主要任务,要合理确定田块规模,充分满足农业机械作业要求;完善田间道路,提高道路的载荷和通达程度;加强农田灌溉与排水工程建设,提高耕地灌溉面积比例和渠系水利用系数。西部生态脆弱地区加大对平坝和缓坡耕地的整治力度,要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坡改梯、堤岸防护、坡面改造等工程型措施,增强农田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对土壤贫瘠的农田,要有针对性培肥地力的措施,稳步提高耕地产能。
防止损毁,加快修复。按照《土地复垦条例》规定,对生产建设活动损毁土地和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要全面复垦,综合考虑耕地损毁前特征、类型、程度等复垦要素,尊重自然规律、立足农业发展、生态改善等,因地制宜选择土地用途,将人类土地利用与自然土地覆盖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符合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土地景观格局。
减缓退化,加大改造。在加强退化土地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功能区保护的基础上,针对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土壤污染、土地生态服务功能衰退和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的区域,结合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治理水土流失,推进土地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调整结构,规模经营。按照经济规律,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加强特色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高园地、林地、牧草地的综合效益,为优势农产品的发展提供支撑。制定扶持政策,引导名特优农产品适当集中,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区,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特色农产品布局。
(作者郧文聚为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副主任,其他作者均供职于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