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资源经济
资源经济

我国海洋渔业发展战略研究时间: 2015-07-29信息来源:孙瑞杰 曹英志 杨潇 刘佳 羊志洪 作者:wyg_admin 责编:


摘要:海洋渔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国内人民生活水平和参与国际贸易合作的基础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水养殖、远洋渔业快速发展,休闲渔业、水产品加工和贸易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海洋渔业资源衰退、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生产技术和装备落后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必须在今后的发展中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高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海洋渔业的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海洋渔业 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水养殖、远洋渔业快速发展,海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休闲渔业、水产品加工和贸易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海洋渔业资源衰退、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生产技术和装备落后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些症结源自长期以来资源依赖的产业特征、劳动密集的生产特点、粗放发展的经营方式。如何在海洋渔业发展过程中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高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海洋渔业的效益和国际竞争力,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现状


  1.海水养殖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养殖产量由1978年的121.2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4541.7万吨,占世界水产品养殖产量的比例高达46.7%,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其中,海水养殖在国家和沿海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78年,海水养殖产量只有45万吨,2013年增长到1739.3万吨。增长了37.6倍,年均增长11%,占世界海水养殖产量的比例高达37.5%。我国海水养捕比例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由1978年的12.5:87.5提高到2013年的55.4:44.6。


  2.近海捕捞得到有效管控。进入新世纪,我国对海洋捕捞业进行战略调整,调整和优化近海捕捞业,实施了近海捕捞产量负增长的发展政策及渔船“双控”制度,强化捕捞许可管理。严格执行伏季休渔禁渔制度,积极推动沿海渔民转产转业,加快淘汰报废老旧渔船。同时,积极推进渔船装备的升级换代,合理引导调整海洋捕捞生产结构。“十二五”以来,我国近海捕捞规模基本稳定在1300万吨左右,近海渔业捕捞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3.远洋渔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远洋渔业是国家战略性、资源性产业,是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远洋渔业对于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缓解近海渔业资源捕捞强度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远洋渔业起步较晚,自1985年走出国门之后规模不断扩大,成功跻身世界主要远洋国家行列。截至2013年底,我国远洋渔业企业共120多家,作业渔船近2000艘,作业海域遍布38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公海及南极海域。远洋渔业产量由1986年的2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135.2万吨,年均增长16.9%。


  4.休闲渔业方兴未艾。休闲渔业是以渔业生产为载体,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将休闲娱乐、观赏旅游、生态建设、文化传承、科普宣传以及餐饮美食等活动与渔业有机结合,实现次产业有机融合的一种新型渔业产业形态,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我国水域辽阔、渔业生产形势多样、渔文化底蕴深厚,发展休闲渔业条件优越。2003年,我国开始单独统计休闲渔业的总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为54.1亿元,2013年增加到365.9万元,是2003年的6.8倍,年均增长21%。未来,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休闲需求日益扩大,发展休闲渔业潜力巨大。


  5.水产品加工业和进出口贸易向纵深发展。在国内需求和出口贸易的带动下,我国水产品加工能力不断增强。2013年,加工企业增加到9774家,加工能力2745.3万吨,实际加工总量1954.0万吨,加工比例提高到35.1%。其中,海水产品加工总量达到1613.2万吨,加工比例为51.4%。水产品进出口方面,2013年增加到812.9万吨,总额高达289亿美元。其中,水产品出口量395.9万吨,出口额202.6亿美元,首次突破200亿大关,连续12年位居世界水产品出口首位。目前,已形成以国内自产水产品加工出口为主,来进料加工相结合的水产品对外贸易格局,出口市场从传统的日、美、欧、东盟、韩市场拓展到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点击放大查看原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海水养殖技术落后,良种培育能力有待提高。我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水养殖大国,但并不是海水养殖强国,较高的海水养殖产量是通过较高的海水养殖面积来维持的。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养殖技术水平仍需提高。目前,我国仍以筏式、底播和池塘养殖方式为主,在海水网箱养殖方面并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尤其是深水网箱养殖所占比例较低,2013年只占养殖总量的0.4%。同时,养殖标准化、养殖环境调控、养殖废水处理等技术和能力仍需提高。二是养殖育种发展缓慢。种苗是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占全球45%供应量的挪威三文鱼产业,得益于其30多年持续不断的品种改良和产业化运作。我国目前养殖育种研究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比率较低,不能满足海水养殖迅速发展的需要。


  2.远洋渔业装备落后,企业组织化程度较低。一是远洋渔船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差距。我国虽为世界船舶大国,但高附加值渔船建造少,船舶工业先进的设计、建造技术未能惠及远洋渔船。过洋性渔船大多为油耗高、设备简陋、续航能力低的低端产品,大洋性渔船大多为国外引进的船龄已超过20年的旧船舶,二是装备整体水平低,设备安全性差。国外远洋渔船装备基本是自动控制,而我国大多以手工操作为主,由于作业机械数量多,手工操作不断增加了船员的数量,也增加了作业危险性。三是产业发展定位依然处于低端。发达国家远洋渔业已经逐步退出捕捞环节,更加专注于产品的深加工和市场开拓。我国远洋渔业基本局限存产业链的捕捞和粗加工,利润率和附加值低,四是合作方式和组织化程度低。远洋渔业发展初期,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在远洋渔业企业发挥了组织化程度高、资金、人才相对集中的优势,远洋渔业发展开局良好。但由于个体企业组织化和合作程度较低,制约远洋渔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3.休闲渔业缺乏顶层设计,经营管理不规范。一是由于近海海域污染,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海洋资源和渔业资源日益衰退和枯竭,沿海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占地、占海等问题,休闲渔业面临发展空间不断压缩的严峻考验。二是发展规划滞后。目前,休闲渔业基本上以企业、渔民自主开发为主,产业发展缺少整体规划,市场定位不明确,项目设计雷同,布局结构不合理,功能配套不完善。三是经济管理不规范。休闲渔业企业存在规模小,功能单一,服务质量欠佳等问题,缺少大规模综合性休闲项目,难以满足多层次需求,大部分经营者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在从业者经营范围与活动内容、休闲渔业基础设施的安全等方面缺乏相应的规范标准和法律保障等。


  4.水产品缺乏精深加工,产品质量存在隐患。一是我国用于加工的水产品量仅为水产品总量的1/3左右,加工比例较低,而且超过50%的加工产品是冷冻品,相当于给发达国家提供了廉价的原材料,处于价值链低端。二是目前我国水产品标准化和质量监测体系不完善,没有完全与国际标准接轨,水产品质量已成为发达国家限制我国水产品进口的理由。三是国内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大部分为中小型民营企业,龙头企业和名优产品少,整体国际竞争力偏低。企业布局分散,组织化程度不高,行业内管理协调机制不健全,过度竞争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对策建议


  1.发展技术先进、生态友好的海水养殖业。相比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更具发展潜力。随着海洋生物科学和养殖技术的日益进步,海水养殖发展的规模和效益还有巨大的潜力。为此,一是科学制定海水养殖发展规划,严格控制海域养殖规模,合理调整养殖结构,使海水养殖业沿着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运转。二是积极推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海水健康养殖方式,探索新的海洋生态养殖模式及混养系统,利用海水的自然过滤功能来保持养殖场的清洁,减轻水产养殖造成的水体污染。实现海水养殖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三是积极推进近海养殖网箱标准化改造,控制养殖密度,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积极拓展深水网箱等海洋离岸养殖,支持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积极发展岛礁渔业养殖。四是加强水产原种场和良种场建设,完善海洋渔业水产良种体系,推广应用现代育种技术,提高水产原良种覆盖率和苗种质量。


  2.发展装备发达、健康持续的远洋渔业。一是发展壮大大洋性渔业,在国际渔业组织和制度框架下,加强公海新资源、新渔场的探捕和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开发技术和能力水平,提升公海渔业资源占有比例。二是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加强政府间双边渔业合作磋商,鼓励企业探索新型合作方式,建立长期稳定和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三是积极参与开发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在《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框架下,继续开展南极磷虾捕捞和加工技术研究,进一步延长探捕时间,扩大探捕范围,提高捕捞产量,增加产品品种。四是培植远洋渔业龙头企业。远洋渔业企业间的竞争是国际性竞争,是各国大企业问综合实力的比拼。我国应集中力量培植远洋渔业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民间渔业向外发展。五是加大远洋船队现代化建设步伐。统筹国内资源,实现远洋渔船从设计、建造、配套到新材料、新工艺的广泛应用以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的全产业链的提升和发展,提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探捕和加工能力。六是深化远洋渔业价值链中的产学研合作。世界远洋渔业的竞争不再是捕捞环节的技术型竞争,而是整合远洋渔业产业链各个环节资源的竞争,必须着力于整个远洋渔业产业链的整合和升级。


  3.发展模式丰富、价值多元的休闲渔业。一是开展以渔业资源增值放流、人工鱼礁和渔业资源保护区建设为主体的海洋渔业资源修复工作,提高休闲渔业的资源价值。在修复过程中,深入挖掘渔业资源的休闲价值、观赏价值、文化价值及科学价值。二是根据自然资源禀赋、渔业发展状况和旅游需求,深入分析区域资源特色和市场发展潜力,合理确定优先发展区域和发展模式,科学制定休闲渔业发展规划。加强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滨海旅游业等发展规划的衔接。三是出台休闲渔业管理办法,规范生产经营和管理行为,加强执法力度和监督管理,提高休闲渔业经营者和游客的法制观念和渔业资源保护意识,保证休闲渔业的健康发展。四是加强金融机构和休闲渔业开发项目的协调和联动,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休闲渔业发展,通过实施投资补助、税收减免等政策,充分调动企业、渔民参与休闲渔业的积极性。


  4.发展的技术密集的水产品加工和高端定位的进出口贸易。一是加大对水产品精深加工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大低值水产品和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积极推动加工业向海洋药物、海洋食品和海洋化工及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提取等海洋生物科技产业领域进军。三是鼓励加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收购等方式做大做强,并推动向集团化发展。鼓励企业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和装备水平,开发自动化、半自动化的处理机械,实现完整的水产品加工生产线,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提倡加工与原材料基地相结合,上下游产品相衔接,养殖捕捞加工和流通一体化发展,增强企业的上下联动和辐射带动能力。四是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谈判和国际贸易公约的制定,争取水产品国际贸易的主动权,提高应对各类贸易堡垒的能力。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企业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意识,引领和扩大水产品国内外市场。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编发:王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