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经济纵览 > 资源经济
资源经济

资源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路径探讨时间: 2016-04-11信息来源:李优树 付盼盼 作者:hjr_admin 责编:

        ——以四川省攀枝花市为例

        摘要:随着矿产资源不加节制的开采,资源地区优势逐渐弱化,生存空间逐渐缩小,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关注焦点。以攀枝花市为例,对其基本状况和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其实现创新驱动战略进行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攀枝花市应该加大对创新基础的投入,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培育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主体,官产研学共享信息,破解共同关键技术难题,形成技术链,从而推动创新链形成,最终全面提升产业层次,激发地区经济发展活力。
        关键词:资源地区;创新驱动;攀枝花
        中图分类号:F205;F124(2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210-(2015)06-061-06
         收稿日期:2015-10-09; 改回日期:2015-10-19
        基金项目:2014年四川省科技厅第二批科技计划项目(20142R0179)
        作者简介:李优树(1966—),男,教授,从事世界经济、产业经济与国际投融资研究。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宏观经济正在步入“新常态”,面临“三期”重叠及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压力,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短期内尚不能解决,这些矛盾在资源型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资源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附于当地的特有资源,普遍存在“一业独大”的问题,这一产业格局挤占了其他产业的生存空间,导致接替产业发展滞后,使资源地区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1]。为了使资源城市摆脱这种命运,2011年我国开始进行资源型城市改革试点,以探索资源地区创新发展模式,2013年国务院又出台《资源地区可持续发展规划》,指导资源地区进行有序的改革,帮助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1 主要核心概念的界定

        为了更好地研究资源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路径,首先对文中出现的核心概念加以介绍。资源在经济学中的解释是在一定历史社会条件下,能够被人们所利用的各种要素之和[2]。狭义的资源特指自然资源,包括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大气资源、水资源和海洋资源等。本文研究的是狭义自然资源,该类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

        资源地区是指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资源地区的主导产业一般都是围绕当地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工等形成,这一特征是判断一个地区是不是资源地区的关键因素。传统的经济学认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会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却出现不同的声音:丰裕的资源不一定会给一个国家(地区)带来经济的繁荣,相反甚至还可能造成经济的落后,即资源地区经济发展可能陷入所谓的“资源诅咒”。虽然“资源诅咒”并不一定是资源地区发展的最终结局,但是资源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防范陷入“资源诅咒”是十分有必要的。

        经济学上,创新概念源于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的产品,引进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一种工业的新组织。[3]熊彼特的创新概念更加倾向于微观主体,企业通过整合资源要素引进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若如果把创新的主体扩大到一个区域内的企业、政府机构、高校和研发机构,这些部门通过互相合作交流,共同整合资源提高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地区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便可以定义为区域创新。创新驱动是指以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通过创新力来驱动经济发展,就像投资、消费和出口一样我国正逐渐以创新驱动带动经济发展。

        2 攀枝花市基本概况

        攀枝花市成立于1965年,位于四川省的西南边陲。攀枝花市因钢铁而兴,也因钢铁而闻名,因此被称为钢铁城市。攀枝花市除了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之外,还拥有十分丰富的钒钛、煤炭、水、旅游和光照资源。凭借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攀枝花市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其综合竞争力和镇化率在四川省仅次于成都,位居全省第二,人均GDP位居全省第一,目前已经突破7万元。

        2.1 经济发展状况

        2.1.1 经济发展速度

        最近十年,攀枝花市经济总量不断上升,经济发展速度处于高位运行(图1)。具体来看,2005-2008年攀枝花市处于高速发展阶段,2009年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出现短暂性下降,2010-2011年,经济发展回暖,并且在2011年达到最近10年的高峰值,2012—2014年经济出现下滑趋势,2014年经济增速跌破10%。2014年攀枝花市经济下滑,一方面是因为其钢铁产业面临发展瓶颈,钒钛产业链条延伸不够,旅游、物流等接替产业发展不足所致,另一方面是受国内外经济普遍下行、产能过剩等客观原因的影响。
 
 
 
        2.1.2 所处经济周期
    
        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周期一般分为4个阶段,初始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5]。在不同的阶段,资源城市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速度和环境破坏程度等都存在明显的区别,创新驱动路径也应该差别对待。《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把攀枝花市界定为处于成熟期的资源城市。当前,攀枝花市经济发展依然依靠资源产业的带动,钢铁、钒钛产业为其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开始培育,资源和环境问题开始显现,这些特点均符合成熟期的特征。

        2.1.3 所处工业化阶段

        钱纳里按照不同的人均收入水平,将一国(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划分为6个时期,其中,第1时期为标准工业化阶段,第2~4时期为工业化阶段,第5~6时期为后工业化阶段(表1)。攀枝花市2011年人均GDP为57787.5元,按照当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折算成美元为9172.6美元,对照钱纳里多国模型,攀枝花市已经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产业结构应有特征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第三产业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增长。但是攀枝花市的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并不符合此阶段的特点,仍然是“一业独大”,第三产业发展还比较滞后。攀枝花市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是产业结构合理演变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这与攀枝花市是资源型城市有关,在工业化前期凭借丰富的矿藏实现经济的飞跃发展,但是过度依赖工业,造成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2.2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1 产业结构畸形发展

        无论是从三次产业之间,还是从产业内部来看,攀枝花市产业结构都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从三次产业之间来看:攀枝花市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过大,第三产业规模、占GDP比重和对经济贡献度都比较小。2014年攀枝花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73.8%和22.8%,其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全国同期水平高31.2%,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全国同期水平低25.4%(表2)。
 
 
 
        从产业内部来看:工业方面,传统工业仍占支配地位,但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层次比较低,产业链条较短;同时新兴产业发展较慢,接替产业发展滞后。2012年,四大支柱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078.47万元,增长8.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4.6%,传统产业的高占比严重挤占了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服务业方面,传统服务比重偏大,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能够为工业发展提供保障的生产性服务业比较薄弱。

        2.2.2 环境问题

        作为典型的资源城市,攀枝花市“一业独大”的产业格局导致其环境污染问题严重。2013年废气污染物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06837.2t,其中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06255.7t,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99.4%;废气污染物中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为35423.2t,工业废气中氮氧化物排放量为28565.8t,占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80.6%;废气污染物中烟(粉)尘排放总量为44442.4t,工业废气中烟(粉)尘排放量为43769.9t,占烟(粉)尘排放总量的98.4%。可见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不仅影响到攀枝花市的经济发展,而且也对当地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近几年攀枝花市全面开展减排工作,使得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是由于前期工业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并且“重工化”这一特点仍然存在,攀枝花市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容量制约问题将进一步凸显。

        3 创新驱动战略的SWOT分析

        3.1 优势

        (1)自然资源优势。攀枝花市矿产资源不仅储量大而且矿质好,为其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优势。目前攀枝花市被界定为成熟型资源城市,这说明其资源还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动力,并没有达到在短时间内衰竭的程度。

         (2)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攀枝花市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省与云南省的交界处,是四川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同时也是“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交汇点,良好的交通区位必将促进技术、信息等资源在这里汇集,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2 劣势

        (1)技术水平落后。虽然国内对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面已经积累了多年经验,但是攀枝花市在资源开发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技术瓶颈。主要表现在采选冶炼工艺尚需提升、新产品开发滞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和清洁生产水平仍然不高等方面。

        (2)产业结构不平衡。攀枝花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严重失衡,从产业内部来看,无论是工业还是服务业,传统产业都占较大比重。产业结构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攀枝花市这种畸形的产业结构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容易造成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缺失。

        3.3 挑战

        (1)国际竞争加剧。经济危机后,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取得了较大进展,东南亚、非洲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积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及发展中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的“双向挤压”给攀枝花市带来巨大挑战。

        (2)主导产业产能过剩。钢铁是攀枝花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正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的困境。攀枝花市的钢铁巨头攀钢连年亏损,众多钢铁企业举步维艰;而钒钛资源的优势尚未充分发挥,钒钛产业生产的产品仍处于中低端,缺乏竞争力,这无疑会减缓攀枝花市的经济发展。

        (3)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攀枝花市在发展初期,忽视环境保护,钢铁、煤炭等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空气和水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下,攀枝花市亟需采取措施治理环境,但环境治理需要付出高额的成本,同时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立竿见影。因此环境保护在一段时间内将会制约攀枝花市的经济发展,但是从长期来看,环境保护将会有利于攀枝花市的综合发展。

        3.4 机遇

        政策和国家战略机遇。攀枝花市被确定为资源地区创新开发试验区,国家科技部和发改委对攀枝花市钒钛资源的综合利用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四川省也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这将为攀枝花市创新发展提供主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同时,攀枝花市西南门户优势凸显,正在实施的“三大战略”为其区域合作、外贸发展创造条件,从而扩大攀枝花市创新协作空间。

        4 攀枝花市创新驱动发展路径

        4.1 加大创新基础投入

        创新资金投入涉及如何把蛋糕做大以及如何分蛋糕的问题。首先要把蛋糕做大,增加资金投入总量,以此促进创新规模的扩大和创新成果的增加。其次要把创新资金向研发支出方面倾斜,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造者,而不单是一味地模仿。
资本方面,长期以来,包括攀枝花市在内的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附当地的物质资本也就是当地丰富的物质资源,往往忽视人力资本的培养,造成了人才的严重缺失,同时也制约了了创新能力的提高。攀枝花市应大力吸引和培养技术人才,重视职业教育,根据当地发展需要培养人才。

        4.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上文分析看到,攀枝花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在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经济下行的形势下,攀枝花市应该加快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步伐,通过创新破解关键性技术难题,延长钒钛产业链,积极研发高端产品,提高产业附加值,从而提升产业层次。同时应抢抓国家战略机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旅游及光照资源,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并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打造循环发展产业链条,构建产业带动强劲、核心优势突出的新型产业体系。

        4.3 官产研学协同创新

        传统的“产学研”局限于线性合作模式,由于名字只包括“产”、“学”、“研”,因此在对“产学研”的涵义的理解上往往被人误解,更多的时候强调是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作用而忽略政府的作用[6]。在现实生活中,政府要么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对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完全的控制,使得创新主体缺乏活力,影响创新活动的高效进行;要么对这些创新主体不进行引导干预,任其自由发展,但是缺乏政府合适的引导,这种自发的创新模式往往也不能促进创新活动的最大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一样,主要为创新主体提供良好的环境,市场是通过竞争机制激发创新活动的进行,政府主要的作用是通过适当的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促进各技术创新主体在自己的需求引导下进行技术合作(图2)。
 
 
 
        如图2所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互相交流信息是创新的关键环节,3个创新主体在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力下形成技术链。企业和高校的合作主要是高校的某些研发和企业的生产需要相一致,二者进行合作。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主要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当然也有另外几种形式的合作,各创新主体所掌握的技术、信息资源各不相同,他们之间互利互补,更加容易形成创新成果。

        根据官产学研共同创新模型,攀枝花市政府应该协调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企业等创新主体打造创新平台,从而促进创新主体之间加强信息技术交流与合作,形成具有创新力的关键技术链,为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层次提高提供技术支持,促进攀枝花市地区经济发展。

        4.4 激发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创新主体,其创新水平将直接关乎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下,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会自发进行创新活动。然而在攀枝花市等资源地区,国有经济构成较多,比较容易形成垄断,使创新力下降。为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应该引进竞争机制,坚持让市场配置资源。可以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出让矿产权,优先把出让权配置给攻坚技术能力强、节能工作突出、效率高的企业,这样为了获得经营特权,企业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增加创新积极性。也可以通过限定一些标准,比如准入条件和淘汰机制来激励企业进行创新[7]

        4.5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首先,提高科学教育水平。这里的提高教育水平不仅是指把更多的教育资源投入到中小学教育以及高等文化教育,而是提高当地普遍的文化程度。而且要采取有力的引导措施促使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动投入实践中,而不是仅局限于理论。同时更为重要是,建立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的人才链和教育链,使得环环紧扣,为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夯实底部基础。
其次,协调好环境与创新发展的关系。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节能减排,提高环境质量,从而带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6 融入区域协作与创新

        由于技术和创新具有外溢性,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创新与邻近地区具有关联性。因此当地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的时候要鼓励创新要素的空间聚集,和周围地区协同发展,打造经济增长极,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攀枝花市处于长江上游,临近云南省,所处区域资源城市较多,应积极与周边城市及长江沿线地区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破解共同技术难题,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Z].2007.
        [2]未江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J].学理论,2015,(7):22-23.
        [3]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张来武.论创新驱动发展[J].中国软科学,2013,(1):1-4.
        [5]毛蒋兴.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模型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1):57-59.
        [6]任锦鸾,陆剑南.复合三链螺旋创新系统模型研究[J].科学研究,2003,(1):547-549.
        [7]李正升.“资源诅咒”与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路径选择[J].区域经济,2011,(1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