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振兴
“新东北现象”探析时间: 2016-05-10信息来源:徐青民 作者:hjr_admin 责编:
核心观点“新东北现象”是老东北现象病根未除、又遇新挑战所形成的。破解“新东北现象”,要把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调整经济结构作为根本任务,把转变政府职能和各级领导干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作为突破口,把改进完善各级领导干部评价考核体系作为重要保障。
今年以来,东北板块经济增速下滑,引起各界广泛关注。若论经济发展大环境、大气候,全国大体相同,诸如深化改革、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难度大,“三期叠加”等因素,但为何东北经济增速却在全国垫底?这其中既有共性方面的原因,更有东北旧体制、旧结构影响尤深积重难返等个性方面的原因。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前10年,东北经济上台阶过万亿成绩显著。然而,对此需要理性分析。由于当时国家宏观调控环境宽松、政策倾斜、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旺盛等,促成东北经济在顺境中快速发展。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东北一些地方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缺乏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力度,未能在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上下功夫,未能在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在经济发展上,主要依靠巨量投资拉动和政府强势推动,而不是靠有效需求拉动和市场内生动力推动。虽然GDP增量很大,但东北经济根深蒂固的体制机制问题,特别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触及和有效解决,一些地方还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旧体制、旧结构的弊端,甚至产生了“政府权管用、国企钱好挣”的错觉。这种做法类似用激素为患者增重,到头来只能加重病情。于是,在国际经济复苏低迷、国内经济“三期叠加”的严峻挑战面前,东北经济的先天不足、虚高速度很快便水落石出、支撑不住。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东北现象”是老东北现象的病根未除导致的,新、老东北现象具有同源性。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虽然实施多年,但一些地方尚未完全摆脱旧体制、旧模式的困扰,尚未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具体表现在:
——经济结构失衡。第二产业仍然偏大,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传统产业仍然偏大,新兴产业偏小;大型国企一柱擎天,对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扶持不力。
——“投资饥渴症”突出。在拉动经济的三大引擎上,投资独大,每年动辄上万亿元,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而投资回报率却逐年走低,不足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不顾偿债能力和投入产出比,埋下了高额负债入不敷出的隐患。
——乱铺摊子,乱上项目。追求所谓“跨越式发展”,从中心城市到边远县区,圈地成风,纷纷成立五花八门的开发区、产业园。有的县区开发区缺少商家、门可罗雀,使宝贵耕地变成荒地废地。招商引资饥不择食,竞相出让土地、减免税收,忽略环境友好和市场预期,加重了环境污染、产能过剩和产业结构失衡。
——政府职能错位。一些地方政府在服务上不作为,在行使权力上乱作为。不愿简政放权,热衷组团招商,缺乏真抓实干。习惯于用下指标、搞突击的方式领导经济工作,背离市场法则和经济规律,用“看得见的脚”踩住了“看不见的手”。
上述问题如不彻底解决,东北经济便难以爬坡过坎,走上坦途。若干年后,没准还会出现“新新东北现象”。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各级政府特别是主要决策者的行为取向至关重要。其实,新、老东北现象成因并不复杂,也绝非不能破解;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结构优化的道理也不深奥,益处尽人皆知。然而,这条路很不好走,在短时期(一届任期)很难大见成效,且有一定风险(如增速下滑),不如抓投资、扩产能、上项目见效快。在以GDP增速为主的政绩评价体系刺激下,人们很难不选择打快拳、顾眼前,急功近利。应当说,这种现象在全国具有一定普遍性,只不过在旧体制、旧结构、旧观念根深蒂固的东北地区,表现更为突出、弊端更为明显。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并不等于一味抬高GDP,而在于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真正增强市场的内生动力,真正激活市场主体的内在活力,使振兴发展的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破解“新东北现象”,不能满足于一般号召,更不能坐等国家政策扶持。概而言之,必须明确根本任务、寻求重点突破、建立保障机制。
——把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调整经济结构作为根本任务。要在企业、市场、政府三个层面深化改革。国企改革要深化、民营经济要发展;市场体系要完善;政府简政放权要彻底,全方位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使经济发展真正充满生机活力。要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做到“加减乘除”一起做,增量存量一起调,在创新驱动上作文章,在多种所有制融合上作文章,通过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升就业水平和民生水平。
——把转变政府职能和各级领导干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作为突破口。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变“命令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把经济工作中的强迫命令、强力推动,变成尊重市场法则,善待市场主体;政府要把主要精力用在搞好宏观调控上,用在搞好软硬环境建设上,为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破除陈旧保守观念,增强开拓创新意识,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增强担当意识、责任意识,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校正思想作风和行为。
——把改进完善各级领导干部评价考核体系作为重要保障。坚决改变把GDP增速作为政绩考评的主要标准,要把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特别是人民群众的评价作为主要标准,逐步建立起群众能参与、指标能量化、办法可操作的领导干部评价考核体系,激励广大干部求真务实、恪尽职守,积极投身于振兴发展的宏伟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