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地区发展
地区发展

改革需要责任意识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郭海 作者:admin 责编:


 

    ——江西国企改革攻坚述评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环节,被公认为“世界性难题”。在难题面前,是改中求进,争取新成绩?还是回避矛盾,求个四平八稳?这考验着一个地方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与改革智慧。近日,记者通过对江西省国有企业改革情况的采访,找到了其中的答案。

  明确责任是正确推进改革的前提

   改革是一场革命。越是到改革后期,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会越发艰巨。我国因国有企业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地位之重、影响之大,故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消除,江西又是一个欠发达省份,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启新一轮国企改革,尤其难上加难。

   尽管如此,江西省委、省政府仍于2008年5月作出了“两年基本完成全省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任务”的“壮士断腕”式的重大决策部署。从目前推进情况看,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已完成改制的各类企业共380户。预计到年底,设区市大部分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可以完成,省属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任务可以基本完成。如此魄力与气概,彰显了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改革锐气与发展智慧,充分体现了江西省领导对江西人民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执政情怀。

   这种责任源于对历史使命的不懈追求。江西省委、省政府将国企改革视作这一届党委政府的一项历史使命。江西省委书记苏荣提出,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敢于碰硬,不回避矛盾,不躲避困难。他说:新官要理旧账,力争在我们担任领导人期间在一个地区内能解决的难题尽量得到解决。“实事求是地说,假如我们在座的同志,在五年的任期内不去抓国企改革,日子也都会过得很顺当,不会出现大问题,社会不会发生大的动荡。但是这样的话,国企问题拖到何时才能解决呢?”在一次调研时,苏荣说:“有的同志和我算了一下账,如果国有企业不搞改革,叫他们自然减员、消失,大约要等到2047年的时候,就是要拖到2047年。现在是2009年,还有38年的时间,中国的改革开放到现在是30年,我们要拖38年的时间。”他说,我们不能这样等下去,“国有企业改革,早解决也得解决,晚解决也得解决,早晚得解决,是绕不过的一道坎儿”。

   这种责任源于对江西人民的无限忠诚。责任意识是一种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是一种破解难题、迎难而上的勇气与能力。对领导干部而言,责任意识来自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有了责任意识,就能集中精力,凝聚人心和力量,创造出一流的政绩。江西属于老区,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众所周知,历史遗留问题由于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牵动人员多,解决起来往往非常困难。但是,江西省领导并没有回避矛盾与问题,他们认为,在金融危机发生的背景下,政府维护市场正常运行的职责会有所强化,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会改变,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据了解,在这场涉及40多万职工切身利益的国企改革中,在全面推进以来至今的一年半时间内,保持了职工队伍稳定和社会稳定,没有发生影响大的群体性事件,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这种责任源于对改革成本的精准判断。改革需要成本,这是许多国人常常念叨的一句“名言”。诚如所言,一开始,江西许多人希望由省财政拿出钱来承担改革成本,但实践证明这是行不通的。苏荣在很多场合都强调,如果不能解决资金问题,改制就是一句空话。那么,怎么来解决资金呢?巧干出生产力。江西领导人以强烈的责任意识,采取由政府收储土地的办法,让改制资金有了保障。省财政融资53.8亿元,借给有关设区市,让他们把企业的土地收储起来,用这笔资金妥善安置职工。这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截至目前,省市县共筹集资金194.1亿元,不仅职工补偿金一次性发放到位,为符合条件的职工接续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而且拖欠多年的职工工资、社保金、医疗费等全部得到解决。如此低廉而又高效的改革成本,是当前一些地方在改制过程中发生“打死总经理”等群体事件所无法比拟的。

   江西国企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改革应以明确责任作为前提。离开责任搞改革,改革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目标,也不可能具有实在的意义。清醒而又深刻地认识到党委、政府所担负的责任,既是正确进行改革的前提条件,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更是实现一个地区科学发展与快速崛起的重要途径。

   寻求担当责任的最佳途径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求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责任意识是改革的源与本,赋予了责任意识的改革,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改革,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改革,才是能够稳中求进的改革。江西把责任意识深深熔铸于改革全程,把国企改革作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法人治理结构的必由之路,作为实现资产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必由之路,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上水平的必由之路,实现了新跨越。

   围绕重点有选择性推进改革。以往国企改制的经验教训显示,改革必须有重点地推进,不能什么都抓、什么都管。在这一轮改革中,江西将需要攻坚的95户已批准的破产企业和停产半停产企业作为重点,全力推进。对于那些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上市公司、企业集团,则属于转换机制的问题,对于这些企业内部机制问题,采取由企业自己解决,政府不要去管的方法。有重点地推进,已经成为江西国企改革的重要路径。苏荣提醒说,企业应有企业家去办,不能由政治家来办,党委和政府不要干涉企业内部的具体管理,他举例说,有个现象,领导抓点,越抓越糟,几十年来领导抓点的企业没有不被抓黄的。以往国企改革的另外一个教训是,没有早点改革,没有在企业好的时候改,而总是拖到企业不行了才开始改。苏荣在萍乡调研时风趣地说,“二八靓女先嫁,绝不能等到徐娘半老晚婚”。

   围绕机制有目的性创新改革。据了解,在这一轮改革中,江西坚持从实际出发,针对企业不同情况,采取整体上市、产权多元化、政策性破产、依法破产和整体出让等多种改革方式推进。尤其是把推进国企改革与扩大开放紧密结合起来、同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紧密结合起来、同建设创新型企业紧密结合起来。江西积极引进有产品、有市场、有技术、有实力的大财团、大集团,实行兼并重组,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合资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过程中,不搞“零出售”,必须先解决现存问题,解除国有职工身份,解决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问题,卸掉债务包袱之后,再谈合资合作,以免留下后遗症。有目的性的改革使江西国企焕发了新的生机。

   围绕民生有针对性服务改革。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政绩,也是最大的责任。始终围绕民生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是江西的又一大特色。他们抓住职工身份解除和“三金”上缴这一主要矛盾,争取了社会稳定与全面和谐。在江西的改革者们看来,国有企业工人为国家的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做出了无限的奉献。为此,在江西省政府制定的具体政策内,在解除工人身份的时候,提出要厚待工人、善待工人;补偿标准在政策规定的基数内按最高标准给,可给可不给的给。在医疗保险这一重大民生问题上,江西省财政每年列入8个亿用于国有企业的医疗保险上面。最近中央要拿出一笔钱,专门用在国有企业部分医疗保险的资金支付;在养老金这一重大民生问题上,江西省为了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制定了具体的政策,这个政策对国有企业改革是有利的。把改革置于改善民生的全过程,不仅是责任意识的体现,更是执政为民理论的体现和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责任意识的缺乏已经不仅仅是对社会道德的谴责,人们发现,它已经越来越频繁地转化为一个地区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障碍。实际上,已经有大量的危机实例证明,缺乏责任意识,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区域危机的爆发,并使危机进一步扩大蔓延。江西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证明,明确责任之后,正确的改革路径是获取成功的关键。改革,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的前提下,用适合自身特点的各种形式和方法,来完善制度、优化结构、扎实推进。唯有如此,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充分发挥,新一轮国企改革才能有所成效。

  把责任意识贯穿改革始终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9年初召开的十七届中纪委第三次全会上指出:“要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强化责任意识,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兢兢业业完成组织上交付的工作任务。”这充分说明,权力的本质是责任,责任意识是领导干部须臾不可缺失的灵魂所在。改革事关全局,需要把责任意识贯穿始终。

   把责任意识贯穿改革始终,需要不惧风险。历史反复证明,改革有风险,改革者有风险。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干部怕改革、惧创新,他们宁可抱残守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浑浑噩噩过日子,也不愿或者不敢多承担一份责任。在他们看来,只要不犯大错,守住“官位”,享受待遇,一切都万事大吉。即使出现重大失误,也仅是轻描淡写地以“交学费”等将之大而化小,小而化了。这种惧怕风险的意识与行为,不但贻误工作,而且会造成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地方的工作受阻、事业受损、人民受害,助长不负责任的风气,削弱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感召力、凝聚力,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危害是极其严重的。为此,把责任意识贯穿改革始终,就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勇于改革、敢于负责,多干“打基础、管长远”的事,多干让人民群众满意、得实惠的情。

   把责任意识贯穿改革始终,需要实干精神。抓而不实,等于不抓,等于没有责任。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改组,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等,需要大量具体的工作来实现,需要策划、部署、开拓创新,需要督促、检查、落实,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实干精神。把责任意识贯穿改革始终,发扬实干精神,就是要把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抓得很紧很细很实,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就是要使各级领导和方方面面都能够心中有数,知道问题的症结、有利条件、主攻方向,从而明确责任、分解责任;就是要既分工负责,又协同作战,把实干精神与正在做的事紧密结合起来。总之,改革离不开实干,实干促进改革,只要我们始终弘扬实干精神,改革与发展的宏伟大业一定能够顺利完成。

   把责任意识贯穿改革始终,需要开拓创新。改革离不开创新,创新需要责任意识。有了责任意识,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没有责任意识,再安全的岗位也会出现险情。责任意识强,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责任意识差,很小的问题也可能酿成大祸。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巨大考验。在困难面前,缺乏开拓精神、创新意识,我们将一事无成。为此,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勇于开拓创新。当前最重要的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努力发掘机遇,迎接挑战,把责任意识作为开拓创新的前提,不断把工作推向前进。

   有道是:“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人类文明史是一部责任意识日益增强的历史,各民族人民在责任意识的召唤下,凝聚了社会力量,推动了社会前进。责任是一种能力,又远胜于能力,责任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品格。只要我们把强烈的责任意识赋予改革的全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将会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