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地区发展
地区发展

后危机时代湖南经济发展思考时间: 2014-04-22信息来源:蒋作斌 作者:admin 责编:


 

种种迹象表明,当前经济已渡过最困难时期,开始步入缓慢复苏的后危机时代,这是经济周期中一个极为复杂、关键的阶段,传统发展方式面临打破,新的发展模式亟待确立,孕育新一轮技术突破,催生新一轮产业变革,创造新一轮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应对危机,既要切实抓好当前,全面完成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任务,又要及早谋划长远,推动国民经济转型升级,迈上新的台阶。通过对后危机时代发展特征的初步研究,结合湖南实际和发改工作,笔者在此谈一些想法和认识。
   一、经济复苏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纷纷采取行动稳定金融、刺激经济,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一些积极变化,流动性增加、股市回暖、市场融资功能有所恢复,实体经济也出现了一些止跌企稳的苗头,世界经济总体有所好转。虽然最困难的时期即将过去,但回升之路并不平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实现复苏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对此需要有充分的估计,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

   1.从周期规律看,经济复苏需要一定时间。纵观上世纪以来的100年,世界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以全球性大危机为分界点,从一个波谷到另一个波谷为长周期,一般持续时间为30—50年。第一个长周期起始于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第二个长周期起源于1979年石油大危机,从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开始进入第三个长周期。在每一个周期中,经济从危机走向全面恢复都需要较长的时间,期间可能出现多次反复和震荡。与历次相比,本轮危机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经济全球化程度达到了空前水平,卷入危机的国家和地区更为广泛;第二,上一轮经济周期的调整极不充分,诸多问题集中在这次危机中爆发;第三,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更为严重。因此,普遍认为这次危机后走向复苏的过程会比较艰难,持续的时间会更长。最乐观估计,全球经济复苏需要2—3年时间;悲观者认为,恢复时间需要5年以上。

   2.从内生动力看,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还有待时日。对于每次全球性危机,要实现经济的完全自主复苏,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必须有重大的革命性科技创新出现,推动形成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如美国在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通过石油开采、电力与电气等技术创新,推动钢铁、汽车、化工等产业快速扩张,迅速进入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化发展高峰期。日本在石油危机后,迅速开发出可节油25%—30%的新车型,超过美国成为当时第一大汽车生产国,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期。当前,尽管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提出发展低碳经济、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新方向,但并没有革命性技术突破,大规模应用和普及存在难度,新兴产业的诞生和发展、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还需要一个过程。

   3.从外在推力看,政策刺激措施逐步淡出。推动经济复苏有三个手段:第一是政策刺激,由政府主导,通过加大财政投入、降息和直接注资,增强各方面发展信心;第二是消化库存,由企业主导,清理库存商品,保持基本复苏空间;第三是内生恢复,由市场主导,加快向市场经济理性回归,实现经济自主复苏。危机发生以后,各国都加大了政府拯救力度,大规模财政投入和超宽松货币投放对遏制经济下滑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衍生了一系列问题,降低了政策刺激的效应。一方面,货币流通规模和速度在短期内快速放大,加剧了全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背离,加大通货膨胀预期;另一方面,各国面临巨大的公共债务,财政收支平衡恶化。对此,各国宏观调控政策取向正在进行调整,主要是减少政府投入、收紧流动性,如以色列、澳大利亚、挪威已率先加息,印度明确宣布停止实施经济刺激方案。随着全球超宽松货币政策的转向,企业和市场自主恢复的压力加大,复苏的步伐可能放缓。

   4.从深层次看,结构性矛盾增加了经济复苏的难度。此次危机,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结构性原因,主要体现在全球商品和资本的需求—供给结构长期失衡。实体经济领域,形成了消费国和生产国、资源国的分工。美国是最大的消费者,消费占全世界的比例达42%,远远高于其GDP占全世界的比重。生产国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日本,后来东南亚国家迅速崛起,进入21世纪,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资源国则是以中东为代表的石油生产国,21世纪后俄罗斯逐渐加入资源国集团。虚拟经济领域,形成了金融产品提供国和投资国的分工。在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透支消费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过度出口共同作用下,创造需求、供给配套、资金回流各个环节不断循环反复,推动世界经济画出了漂亮的增长曲线。但这种增长模式异常脆弱,容易受到外部冲击,形成泡沫经济。危机的发生,就是这种需求—供给结构失衡的总爆发,要完全扭转这种结构性矛盾,需要各国生产与消费模式的转变调整,将是一个较长而复杂的过程。

   二、危机过后经济发展不可能回到过去

   国际金融危机在把全球经济拖入衰退的同时,也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经济增长模式、产业分工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经济发展不会回到过去我们所熟悉和习惯的运行状态,对此同样要有充足的估计和认识。

   1.全球进入总需求萎缩阶段。当今世界的总需求,很大程度上是由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所创造和引导的。危机发生后,发达经济体出于对过度消费增长模式的反思,一方面,加快调整储蓄和消费结构,超前消费、过度消费、负债消费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另一方面,开始进入“再工业化”进程,增强在高端消费品、投资品方面的生产能力,增加国内供给。这种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变化,使得世界经济增长的总需求引擎不断减速,据经济学家测算,金融危机在最初阶段就减少全球总需求1.8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约3%,考虑乘数效应,全球总需求下降6%以上。对此,外贸依存度较高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受到明显冲击,被迫在消费和经济结构上实施逆向调整,改变出口导向型模式,减少对外部需求的依赖。今后,对出口导向型国家来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可能逐渐减弱,扩大国内需求将成为必然选择。

   2.依托“大进大出”的快速增长只是阶段性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是抓住了三次机遇:第一个机遇是上世纪70年代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解放和激发了农村发展生产力;第二个机遇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发展,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第三个机遇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外向型经济,加速转变成“世界工厂”。1978—2007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了104倍,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由0.7%提高到7.7%,外贸依存度由9.7%迅速提高到66.8%。2003—2007年GDP年均增长11.2%,其中接近3个百分点依靠外需贡献。但是,这种依托外贸出口、“大进大出”式的快速增长,只是因为我们处在一个特殊的国际经济背景下,抓住了一个历史性机遇,并不意味着我国经济内生增长机制已经形成,更不是一个可以长期依赖的常态经济,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当前,在全球总需求萎缩的大背景下,外贸增速很难恢复到过去的高水平,必须加速由外需向内需拉动转变,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型。

   3.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持续下去。客观地讲,即便不发生金融危机,通过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也已经到了回落调整阶段。当前,经济发展遇到的较大困难,既是遭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结果,也是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集中反映。一方面,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物质资源的大量投入,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煤炭、钢铁、铜的第一大消费国,第二大石油、电力消费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全球第一。每万美元GDP能耗、人均GDP能耗都要高于世界很多国家。另一方面,不少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利益趋同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尤为突出。

   4.我国消费需求的积极变化为危机后发展创造了新的空间。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3000美元,开始由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转变,在这个阶段,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总量上,消费需求持续大幅上升。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居民对消费的需求将呈现“井喷式”的增长,消费率将在相当一段时间中保持持续上扬的态势,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二是结构上,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成为推动消费升级的主动力。专家测算,未来10年,要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公共服务支出年均增长率至少要达到5%左右,投资总额达到15万亿—20万亿元。从我国现有消费率水平看,明显低于其他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相差10—20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80%左右的消费率相比,相差近40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说明传统的产业结构和国民分配结构有待调整,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国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存在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面对危机带来的这些新变化、新问题,各国都在采取强力措施,围绕结构调整这一核心主题做文章。世界经济开始呈现一些新趋势、新特征,概括起来,大体有四个方面:

   一是经济动力加速向“内”生转变。危机过后,全球将加速进入“内需型经济,消费型时代”。一些国家,尤其是出口导向型国家纷纷调整发展的策略,积极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宏观层面,重点是调整公共财政支出方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购买力,夯实消费增长的基础;调整准入政策、税收和信贷投放结构,引导社会资本积极跟进,形成投资增长的稳定机制。在微观层面,重点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在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同时,适应和开拓国内市场。

   二是经济支撑加速向“实”体回归。房地产业和金融业是继网络经济后,支撑全球经济增长的支柱,但危机证明,建立在科技创新基础上的实体经济更可持续。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盟,都提出了恢复制造业竞争力的目标,而且这种恢复将是更高水平的发展。第一,装备制造业更加高端化。第二,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加速融合。第三,服务业加速转移。

   三是经济结构加速向“高”端升级。以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是各国应对危机、抢占市场的普遍选择。第一,突出自主创新投入。第二,突出高技术前瞻布局。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地球科学等前沿领域,各国都在抓紧布局,尤其是跨国企业,拥有世界70%的专利和2/3的研究开发经费,正在集中开发新产品,抢占行业制高点,抢占产业链高端。第三,突出知识产权控制和高端人才吸引。

   四是经济形态加速向“低”碳过渡。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出现,将实现两大改变:经济结构由高度依赖能源向低能耗、可持续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能源结构由高度依赖石化燃料向低碳型、可再生能源的根本转变。目前,各国对发展低碳经济主要突出三个方面:第一,政府把低碳经济作为培育战略性产业的重要方向。第二,企业把推广“碳足迹”(企业在生产全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计划作为排他性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在对自身产品实施碳标签计划的同时,对上下游企业实施碳揭露计划。第三,地区间将构建碳交易多层次市场作为新型贸易体系的重要内容。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2008年,全球碳交易市场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预计到2013年达到669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三、应对危机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

   当前增长与长远发展一脉相承,没有当前打下的基础,就没有长远后劲;没有长远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增长就不可能持久实现,就不可能真正渡过危机、走向复苏和繁荣。

   从湖南来看,这几年的实践充分证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化三基”战略,兼顾了当前和长远,是全省经济能够逆势而上、率先回升的根本原因。通过大力推进“一化三基”,实施大项目战略,储备和新开了一批重大项目,为全省抢抓国家扩内需的机遇创造了有利条件;树立新型工业化思维,培育了一批核心企业,为湖南迎接后危机时代的产业竞争奠定了基本格局;创新工作方式,形成了一整套具有首创性、连贯性、实效性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为全省科学跨越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从目前的发展氛围和态势看,今后一段时期,是湖南省经济实现全面提速提质的关键时期,必须坚定信心,坚持“一化三基”战略不动摇、不放松、不懈怠。

   后危机时代,在发展思路的把握上,要按照“一化三基”的战略部署,在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的同时,把培育和壮大战略性产业作为促进长远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主攻方向,围绕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这一核心任务,汇集全省各方面力量,抓紧建设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力争在未来几年内湖南的经济总量、基础条件、产业素质和人民生活水平进入全国强省行列。

   当前,应高度重视几个方面:一是要努力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扩大内需政策不能轻言退出。实践证明,国家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一揽子政策是完全有力、有效的,要巩固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这些好的政策必须坚持下去,不能轻言放弃,对于湖南来说,经过前几年的厚积薄发,刚刚进入一个大投入的高峰期,当前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主要靠投资支撑,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速度也主要取决于投入的力度,要把扩大投资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举措,进一步完善扩大投资的长效机制,尽快进入投资万亿元省份,确保未来几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70%以上。二是要把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后危机时代的首要任务。要抓住危机后全球新一轮生产力布局的机遇,把结构调整作为打造战略产业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抓手,既要做“加法”,加快壮大新兴产业,迅速抢占制高点;又要做“乘法”,注重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还要做“减法”,该淘汰的坚决淘汰,该退出的坚决退出,宁肯牺牲点速度也要把结构调整过来。三是要通过激活内生动力不断拓宽发展空间。内需经济,最根本要靠内生动力来支撑,从源头上不断培育发展的活力、潜力和空间。宏观调控的重点,应及时由“救急”转向“巩固”,加快实现由政府拉动向企业、居民等市场主体拉动经济的转变。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加强引导服务,使民间投资加快跟进;通过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激发消费的内在潜力;通过推进新型城市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拓展内需的增长空间。四是要把农业、民生和环境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具体工作措施上,更加突出以下六个方面:

   1.突出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无论是当前还是长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都是一项重大的综合性措施,也是必须要不断强化的基础条件。湖南这几年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基础的加强,但是,与沿海地区、甚至中部一些省份相比,湖南省的基础设施水平,无论是总量结构还是人均水平上,都有较大差距,这意味着全省建设基础设施还有很大的空间,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是一个打基础、强基础的过程。下阶段,尤其要加强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与老百姓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一,突出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工程建设。第二,突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建设。第三,突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突出把打造战略性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应对危机要靠基础设施支撑,后危机时代的发展要靠战略性产业带动。目前,国内外都在抓紧谋划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提出将新能源、传感网与物联网、微电子等新型材料、生命科学、海洋工程等5大领域约20个产业纳入新兴战略性产业规划。湖南从省级层面考虑,不仅要紧跟国家,还要立足于省情实际和现实基础,着眼于对整个产业体系的全面提升。湖南省对战略性产业的选择,应该具备三个要求:第一,在产业体系中占有支柱地位,能够支撑起未来湖南经济的发展,左右全省的发展全局,具有较强的带动力和影响力;第二,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科技含量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成长潜力;第三,拥有核心竞争力,占领市场制高点,在国内外同类行业中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和话语权。

   打造战略性产业主要抓三个方面:一是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战略性产业的选择,不是离开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另起炉灶,而是要加快对这些产业的提升改造,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湖南省目前的传统产业中,起主导作用的有装备制造、汽车、有色、钢铁、石化等五大行业,2008年主营收入占了全省规模工业的55.8%。要采取强力措施,推进这五大产业规模更大、竞争力更强、战略地位更突出。这就要求湖南要打造核心技术,提高产业配套能力;要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要加快发展终端产品,提高产业精深加工度。

   二是新兴产业的规模化。目前,湖南新兴产业主要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电子信息为代表,具有较强的技术支撑,企业成长迅速,部分领域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对这五大产业,关键是尽快做大规模,抢占国际国内市场,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三是民生消费产业的特色化。民生消费型产业,是传统产业的延伸,是国家扩大内需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也是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产业,具有非常大的空间和潜力,必须把它作为一个战略性产业来统筹推进。为此,要进一步发挥文化、旅游优势,发展精神消费型产业;同时,依托农业大省传统优势,发展食品、纺织为重点的物质消费型产业。

   3.突出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新的动力。要在保持投资增长和稳定外需的同时,必须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要提高消费能力。二要加快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三是要着力优化消费环境。高度重视产品的质量监控,严格规范产品的售后服务,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让消费者放心消费。

   4.突出把城乡统筹作为拓宽发展空间的着力点。要在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是守住耕地底线,保障粮食安全。二是要加大农村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促使农村人口离土离乡。坚持城市群带动,着力做大做强长株潭“3+5”城市群,加快推进“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加速成为全省新型城市化引擎。

   5.突出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后危机时代是社会结构快速转型、公共服务快速扩张的时期,也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最关键时期。一是要加大社会投入。二是要加快实施一批民生工程建设。重点围绕文教卫体、民政社保、安全体系、社会保障、生态环保等领域,集中资金、集中资源,加快建设一批标志性的重大基础设施、公益工程和服务平台,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三是要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下大力气抓好洞庭湖和四水流域的综合治理,尤其是湘江,作为湖南的母亲河,当前突出面临重金属污染和水位下降等问题,威胁到沿岸400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要积极争取纳入国家大江大河治理规划,认真组织实施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坚决淘汰落后和污染严重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工业企业,逐步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

   6.突出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条件作为重要保障。在重视硬环境建设的同时,要高度重视软环境的优化。一是要进一步优化开放环境。越是面对危机,越要坚持开放。危机使发达国家正失去或退出一部分市场,同时经济刺激计划也增加了新的潜在市场。要善于从危机中抢抓新的市场机遇,从互补中创造新的发展条件,牢牢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二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环境。在严峻的挑战和巨大的困难面前,坚定地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是破解难题、加快发展的唯一出路。后危机时代,改革所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涉及的范围更为广泛。要围绕民间投资、垄断行业、两型社会建设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加快建立市场主导型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三是要进一步优化政务和法制环境。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些行业和领域,要突出政府主导。要切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进依法行政和行政问责制,持之以恒地为各类市场主体搞好服务。四是要进一步营造人文诚信环境。积极开展文明公民、诚信社会创建活动,逐步建立制度健全、覆盖广泛、监督有力的社会信用体系,形成文明、诚信,纳百家之长、容多方创业的良好人文环境。努力把环境打造成为湖南的品牌和优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跨越发展。

                                         责任编辑:  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