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纵览 > 中部崛起
中部崛起

土地整治应做好“生态占补平衡”时间: 2016-12-05信息来源:宇振荣 郧文聚 作者:hjr_admin 责编:

     DOI:10.13816/j.cnki.cn11—1351/f.2016.11.011
 
     国际上关于21世纪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共识是: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必须用较少投入获得更多的农林产品,并确保生态环境健康。傅伯杰院士指出:“由于我国必须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再加上建设用地不断增加,生态用地提升空间不大,必须从生态用地数量管理转向生态服务功能管理”。因此,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生态学等理论,分析我国实施耕地占补平衡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探索加强生态占补平衡,促进生态补偿区域建设的途径,很有必要。
 
     “耕地占补平衡”亟须考虑的生态问题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是对工业化、城镇化大规模占用耕地的补救措施,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我国土地整治的重要任务。近几年,对于现实中存在的耕地“占近补远、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等问题,国家已开始高度关注并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逐步加以解决。但实践中的耕地“占补平衡”主要考虑的是耕地产能,很少考虑耕地生态服务功能。这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没有考虑生态服务功能可获得性。“耕地占补平衡”大多是围绕城镇“占近补远”,只要耕地供给的产能相同,就算实现目标需求了。然而,除农产品外,城镇周围耕地、林地和湿地还为市民和城市提供了诸如生物多样性保护、碳固定和氧气释放、雨洪管理、空气调节、水质净化、景观和文化传承等生态服务功能,却难以从“占补平衡”中补回来。现阶段,我国生态补偿政策主要是针对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自然保护区、流域水资源保护等,基本上是通过资金补贴和转移支付,很少考虑对原来土地用途的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更未考虑因占用耕地位置移动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获得性下降应如何补偿。
 
     二是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缺乏生态保护会提高水体污染风险。在高标准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建设中,为了达到“耕地占补平衡”,完成新增耕地目标,往往会将农业景观中具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林地和湿地岛屿等整理成耕地,导致农业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此外,由于大部分优质耕地集中分布在河溪、湖泊和水库周围,生态用地逐步减少势必会削弱“源头控制—氮磷流失过程阻控—受体净化和保护”源污染控制体系的功能,提高水体污染风险。
 
     三是山地丘陵区存在“生态贫富差距”。在山地丘陵地区,大部分优质耕地位于河谷、台地和缓坡地带,氮磷流失对水土污染风险高。沿河谷土地整治,构建集中连片高标准基本农田和生产集约化会导致的生态服务功能受损,与坡地上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和撂荒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加,急需平衡和协调,构建合理的土地利用和集约程度空间格局。
 
     土地整治实现“生态占补平衡”对策
 
     “生态占补平衡”是指对于因建设等行为导致的重要生态功能地减少、生态服务功能区位可获得性降低,给予一定非生产性生态用地补偿和空间优化,以权衡和协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给和可获得性。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要在城镇化快速发展区推进“生态占补平衡”。在城镇快速发展地区,一是做好城乡多功能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加强农用地保护,建设大型农用地斑块,强化城镇组团间农田、绿色隔离带和生态廊道建设,消除“水泥森林”和平原大面积造林导致的压抑感,提高城郊景观的开阔性和多功能性;二是在农用地整治中,合理确定封闭土壤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生态占补平衡”,并借鉴发达国家农场生态环境管护技术,开展诸如河渠缓冲带、野花带、过滤带、防护林等生态补偿区建设,加强河溪、道路、渠道等生态景观化建设,恢复和提高农业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三是要借鉴国外相关生态补偿制度,探索进行生态用地补偿和费用征收制度,用于构建以土地使用者为主体的土地生态管护体系。
 
     在平原农业集约化生产区,加强生态补偿区域建设。在平原集约化农业地区,一是保护农业景观半自然生境,推进“耕地集中连片”组团式布局,确保防护林、河渠缓冲带、坑塘湿地和林地等半自然生境达到农田景观总面积5%~8%;二是要积极开展诸如河渠缓冲带、防护林、过滤带、坑塘湿地等生态补偿区建设;三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生态景观化建设,大力提高农田景观生态服务功能;四是制定土地生态管护制度,加强土地生态经常性管护,确保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持续供给。
 
     山地丘陵农业生产区,加强生态服务功能权衡。在山地丘陵农业生产区,一是探索和协调丘陵山地退耕还林还草、土地撂荒导致的土地生态服务受损的“空间生态平衡”,合理优化农田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布局;二是在河谷农业高度集约化区,建立“生态占补平衡”和补偿机制;三是践行“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系统观和生命(脉)观,以流域为单元,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控制面源污染、提高水土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服务功能为目标,开展河谷高标准基本农田、坡耕地整治、污染土地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和氮磷流失阻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多项目综合规划,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农业可持续性。
 
     在生态敏感和脆弱区,优化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布局。适度降低开发强度,恢复农业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虽然产量下降,但有机绿色农产品价格的增加,可以使收益得以平衡。因此,在生态敏感和脆弱区,建议以促进林地、草地和农田镶嵌式布局为主,优化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关系;主要农田景观区则保持自然和半自然生境生态用地达到10%~15%左右,实施目标定性(生物多样性保护、面源污染缓冲带、天敌保护、栖息地修复)生态补偿区建设;同时,大力推进有机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生态景观化建设,恢复和提高农业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作者分别供职于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和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