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克白在全国国土规划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时间: 2020-05-03信息来源: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土规划研究所 1993年7月 作者:吕克白 责编:qgy
以国家计委的名义,召集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计委主任及国土厅(局)长,讨论国土规划工作,这还是第一次。各位代表克服了交通方面的许多困难,不辞劳苦、及时地赶到武汉参加会议,这正说明各位代表对这次会议是非常重视的。
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如何加强省、市、自治区一级的国土规划工作。当前,各个省、市、自治区和一部分计划单列市的国土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展开了,是在什么情况下展开的呢?今天,在这个会议上应当承认,是在国家计委没有做到系统指导的情况下展、开的。各个省、市、自治区从各种试点到开展全省的国土规划,做了大量工作,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碰到过各种问题,在摸索中走了很长一段路。这几年正是在不断地克服各种困难,解决各种问题之中,开展全国的国土规划工作的,有几个省的国土规划已经编制出来了。各省、市、自治区在编制国土规划工作的实践中,也提出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使省级的国土规划编制得更好,对已经遇到的这些问题,需要统一认识,需要有个统一的说法。召开这次会议,看来是必要的。是否适时呢?应当说早一点开更好;不能再早,至少不应再拖了。所以,我们大家应当很好地利用这个机会,用总结几年来国土规划工作经验的态度,对当前省级国土规划工作追到的主要问题,议出几条解决办法来,使我们正在进行的国土规划有所遵循。
加强省、市、自治区国土规划工作的通知,共9大条,还有者干小条,主要是针对国土规划工作提出了一些要求,这些条文是否行得通,是否恰当,请大家提出意见。到会的同志都是实际担负国土规划工作的,各位对此是最有发言权的。
《通知》我看了一遍,文字很简练,也许太简练了。有些地方未能表达出国土规划实质性的要求,如第六条中的组织群众治山、治水、种树、修路,这些事农民群众已干了多年,现在也在年年干。为什么要在加强国土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单写一条呢?原意本来是要体现出中国国土整治的特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国家的经济基础差,治山、治水、种树、修路等国土整治工程,都靠国家投资,都靠发工资,我们搞不起。我国的这样一些工程,历来是利用农村投劳的办法搞的,也搞过不少的以工代赈,近年来又搞过以粮棉布代酬修公路。比照这些做法,充分利用农村剩余的劳动力,把工程再扩大一点,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在省、市、自治区的统一组织之下,搞一些较大规模的国土整治工程,就象“三北”防护林样的工程,如果摘得好,就可加快我国国土整治的过程。
基于上述情况,我认为对《通知》,光是一条一条地讨论还不够,不能只要求某一条行得通行不通,某一条定得恰当不恰当,而首先要有个总的要求。根据《加强省市区国土规划工作的通知》搞出来的国土规划,是否体现了发挥地区经济优势的原则?是否体现了地区的劳动合理分工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能否使本地区的产业结构逐步向合理的方向转化?最终,根据国土规划的实施,能否逐步提高本地区经济综合的高效益,而不是某种产品或某一行业的经济高效益?我想,这些问题应当是我们讨论加强省级国土规划工作和研究、充实上述《通知》内容的出发点。
为了使这次讨论能够展开一点,讨论得比较深一点,应当围绕着哪些问题展开呢?到会同志可能各有各的看法,我也有点自己的看法。今年以来,我看过几个省的国土规划,最近我到了江西、湖南2省,并到了湘、赣、粤交界地区。根据我的体会,有3个问题在认识上有不同的理解,在工作的做法上也不尽一致。提出来,供大家在讨论时参考。
一、国土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发挥地区的优势
这是几年来争论比较多的问题之一,现在大多数同志看法比较一致了,但仍然有不同的理解。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这个问题认识的统一,可能要有个过程,要求太急了也不行。
建国40年来,我国实行的是产品经济模式,是高度集中的计划模式。这一套,上上下下都习惯了。经济计划基本是按行业编制的,建设项目是一个一个审定的,在国家计划上,很少按省区市来讨论经济发展问题,因之在国家计划下达后,省区市总感到七长八短,不配套。这个弊端是产品经济模式“天生的”,其本身无法克服。
国土规划的性质、任务和做法,同产品经济模式正相反,是按地区搞规划,国土规划通俗的说法就是区域规划,它的目的和作用都是发挥地区优势。这样的规划在计划体制上是个“大改革”,所以,从思想认识上,从工作上要一下子扭转过来是很难的,要有个过程。从国土工作总的情况来讲,国土规划工作目前仍处于起阶段,可以说还很不完备。对国土规划性质的认识问题,要随着自主规划工作的逐步深入,特别是要随着计划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才能在认识上和做法上逐步求得一致。
我在同各省、市、自治区的同志接触中体会到,由于各个省区市已经搞了几年的国土规划工作,对国土规划的性质和作用,在实践中大多数同志的认识基本上趋于一致了,对发挥地区优势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步。比如,赣州、郴州两个市,过去一直认为本地区是省里的边远地区,在经济建设上是被遗忘的地区。现在认识不同了:赣州市认为本市在江西省的经济发展中是面向沿海地区的前沿阵地,从赣州到深圳、到南昌,汽车都是一天的路程。郴州市认为第一个优势是“区位”,是沿海的商品经济向内地推进的过渡地带(湖南定为过渡的试验区),省里已允许推行与广东对外开放相类似的政策。韶关市的开放、搞活就更进一步了,这几年吸引外资办了几个新厂,经济效果都比较好。仁化县的丹霞山开发,共投资1200万元(主要是贷款),3年即可收回投资,其中有一半是外汇。岳阳市过去自认是湖南的“北大门”,现在的提法是省里唯一可以通过长江直接对外的贸易口岸,城市紧靠洞庭湖,通过“四水”货运可达湖南的几十个县,又处于长江和京广线的“十”字路口,是长江中游沿岸开发区的重点城市之一,近几年通过吸引外资已办成了几个项目。从以上几个城市反映的情况可以看出,对区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发挥地区优势的认识,确是大大提高了。
另外一个情况是,最近几个月,我翻阅了四川、河北、陕西等省的国土规划,听了关于乌江干流沿岸地区国土规划的汇报,感到在国土规划内容的某些方面,主要是专业方面,规划得过于具体,大中型项目就更如此。这同我们对各省区市国土规划的要求有关,我们曾要求过各省市的国土规划要比《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要具体些,更贴近实际一些。现在看这个要求也是对的,问题在于具体到什么程度我们交待得不够清楚。
最近几个月,我曾思考这个问题,省区市的国土规划是否要把大中型项目都列出来呢?经过反复考虑,我的看法是,要研究生产力布局问题,对重大的建设项目就必须掌握,并要研究它的相关项目,还要研究重大建设项目对地区经济所起的带动作用。由于重大建设项目是决定生产力布局的关键项目,对这样的项目要下功夫研究,但不是对所有的大中型项目都进行研究。我们现在编制的国土规划是到本世纪末的,在国土规划中也不可能确定到本世纪末的所有的大中型项目。因此我认为,对现在编制的省区市的国土规划,不应当要求把所有大中型项目全列出来。如果是附带着搞个参考资料,不作为规划本身的内容,当然是可以的。
大家经常讲,国土规划是战略性的规划,它的主要任务是发挥地区的经济优势,中心内容是进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制定地区经济的发展战略。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情况下,这个任务就显得更明确和突出了。因为商品是在一定地区形成的,是必须在地区之间流通的,又是通过竞争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党的十二大确定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之后,各个省区市都制定了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也有各自的经济发展战略。我们各省、市、自治区的国土规划,就要具体体现出本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发展目标和经济发展战略,这就要研究本省市的重点建设项目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国土规划是战略性的长期性的规划,但又明显地不同于经济发展的长期计划。因此,国土规划在经济指标方面,不求面面俱到。说得明确点,就是国土规划不要象五年计划那样,满篇都是经济发展指标。五年计划是我国计划序列中的主要计划之一,每5年都要编制一次,其作用是明确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的各种比例、速度、效益等,计划指标不全不行。国土规划不是起这个作用的,不必替代五年计划。
苏联的正式计划只有2项:一项是15年计划,一项是5年计划分年,不再另编年度计划。另有计划的4项基础工作,即科技的长远发展规划,对外贸易长远发展规划,生产力布局长远规划等。
我国的计划序列如何定,尚未讨论过。现行的做法是,经济发展的长期计划同国土规划并列。国家计委机构的设置也是,长期规划司和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司并列。在今年国家计委的6项主要工作中,既有长期计划,也有国土规划。
今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要求国家计委组织编制到2000年的10年规划,并指出:10年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展望,情况分析和我们的对策。最后形成计划,还是五年计划。上述编制10年规划的要求,我认为明确了长远计划的性质和作用,也弥补了我国五年计划的不足。按着我们五年计划传统的做法,其内容主要是经济指标的分解,突出的表现是那个“大本子”,是标准的各种经济指标的分解表,五年计划传统的做法对经济发展的展望是不够的,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条件的论述,对优势、劣势的分析,对应当采取的相应对策,都表达得不充分。搞个10年规划就可以弥补五年计划的这个缺陷,应当说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搞经济建设的同志渴望已久的。我国到2000年达到小康水平的奋斗目标早已提出来了,各个省、市、自治区都在按照这个目标进行各种建设,金国能够搞出一个10年规划,把各方面任务和建设目标协调好,将是一件太好事。省、市、自治区的国土规划也应当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积极地进行编制,争取同长期计划一起定下来。
我认为省区市的国土规划,在展望、情况分析和相应的对策方面,应当多花些功夫。比如对国际、国内环境、条件分析得透,在对外开放方面就有利于我们做出科学的决策。对优势、劣势分析得透了,改进地区的产业结构和拟定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就有了科学的依据。
多年以来,我国没有长期计划,对经济发展的展望应当说做得很不够。有些问题只按5年就难以说透。从全国看,非常需要有经济发展的10年规划。省区市的国土规划就是搞到2000年的,这样就同10年的经济长期计划相互呼应,相辅相成。2000年以后的各项建设,作为国土规划的内容由于难以看准,不好都定下来,但有些问题、有些项目可以搞科研项目,或者作重大科技项目进行研究。最近修改的全国国土规划纲要本中,就提出了几个待研究的问题。
过去我们编制的国土规划草稿,在文字的编写上受五年计划的影响比较深,“规定性”的语言多,多是“应当如何”、“必须如何”等,都是“指令性”的话言,说理不够。其实,对情况的分析,应当多使用“说理性”的语言,才能把情况说透。如果我们今后能突破这一点,解放思想,展开论述,对情况的分析就可以提高一大步。
在当前体制改革的情况下,大家都懂得了一条道理,即“不争投资,要政策”。国家和省市的投资是有限的,但有了相应的政策事情就好办了。这里所说的政策,主要是指在合理布局、发挥地区优势方面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我举几个例子说明。(1)高耗能的企业在布局上应靠近能源基地的政策,比如新建铝电解企业应到黄河上游和红水河去选厂;(2)用水量大的企业应到水资源丰沛的地方去选厂等。这些原则已讲过多少年,但仍未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比如在河南新乡市搞50万吨的电解铝厂是否恰当?如果山西能源基地的煤和电都在当地消耗掉,沿海地区所缺的电力靠哪里来补呢?武汉市、岳阳市都是水资源丰沛的地方,可以多摆几个用水量大的企业,也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有人说华北水资源不足可以改变的,国家不是在搞南水北调吗?我们搞计划和搞国土规划的同志都知道,南水北调工程是要花大钱的,而且引水工程由于各方面的关系很复杂,一时难以上马。我认为水资源不足的地区,应当逐步向节水型的工业、节水型的农业转化,这个大方向不会错,这也是调整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要求之一,早转早主动,迟转会被动;(3)矿产资源的开发应当与冶炼加工恰当地结合。在能源、水资源等主要条件基本满足的矿产地,不能只开矿,把矿石远途运输到别的地方去冶炼、加工。在产品经济的模式起主导作用的时代,我们搞过不少这样的事。如韶关凡口铅锌矿,主要是送到株洲冶炼厂去炼。株洲市在50年代也不是能源丰富的地方,只因为韶关属沿海省份,矿石只好运走。根据地区综合开发的原则,凡口铅锌矿就地搞冶炼才是合理的;(4)大型水电站并网后给地方留电太少,影响了地方建设大型水电的积极性,郴州的东江水电站即是一例。
就全国来说,在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中,中部地带的矿产资源有几种占有绝对优势,特别是煤炭和铝矿,这又是急需大量开采的矿种。在当前经济发展中,沿海各省市能源与原材料供应特别紧张,已制约了沿海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急需在中部、西部加快能源、原材料的建设,以支援沿海地区。所以说,沿海发展战略就是全国的发展战略,只讲发展沿海地带,如果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跟不上,沿海地区的发展会成为“孤军深入”,难以得到持久和充分的发展。
广东省已深刻认识到这个问题。去年10月,省委书记在视察了各个地区之后,在省委开会时指出(大意):过去几年,各个地区积极地吸收外商资金,客商也兴冲冲地来了,大部分搞的是加工工业。搞到现在,遇到了严重的能源不足和原材料不足,开工不很正常,客商投资的兴趣已在减退。今后广东吸引外资的工作,应放到能源、原材料方面来,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保证客商投资兴趣不减。
省委书记不仅提出了这个问题,而且要求解决这个问题。从全国来说,这正是国土规划中应解决的问题,有关各省区市要在国土规划中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明确地说,就是建议在“八五”、“九五”计划的安排中,对我国当前所奇缺的能源、原材料工业适时地安排一批建设项目。
二、国土规划中生产力合理布局的主要内容
这个问题在认识上不尽一致,也是应讨论的问题之一。
上边讲到几个省的国土规划,都开列出了大中型项目的项目单子,已近似五年计划。我在长沙听了湘赣粤交界地区的规划汇报,其中农业专题规划已开列出14个基地,是否要搞到这么具体呢?国土规划同经济发展的长期计划怎样分工呢?
我认为省一级国土规划,或者叫省市的区域综合开发规划,它与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发展的长期计划是并列的,都是长期计划之一。经济发展的长期计划着重于制定发展速度,各方面的比饲关系,物资、信贷与消费等的综合平衡等等。由于要确定合理的比例关系,各行各业的专业计划都要体现出来,由于要确定各方面的发展速度和综合平衡,各种指标必须相应确定。这些都是经济发展长期计划不可缺少的内容。
国土规划则与此不同,国土规划着重于发挥地区经济的优势,在经济发展中体现出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在经济发展中体现出产业结构逐步合理化,最终是体现出地区经济的高效益(不是某个产品的高效益)。因之,区域的国土规划不必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来体现。比如农业是基础产业之一,这个“基础”对工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力。农业如何适应并促进工业的发展,包括提供口粮、副食品和工业原料,工业同农业如何相适应,就是我们要着重研究的问题。
区域的“综合开发”不能理解为“全面开发”和面面俱到。综合开发可理解为不是“专业开发”。
那么,国土规划的生产力合理布局应搞哪些内容呢?主要内容应当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国外、国内国土规划的实际情况都证明了这一点。只要把两个“基础”抓住了,合理布局的关键就抓住了。
苏联从50年代开始注意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开发,建设了贝——阿大铁路,开发了秋明油田和安加拉河水电,露天煤矿等,建设了十几个生产综合体,使西伯利亚、远东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在能源、原材料生产方面为全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十几个生产综合体的建设,使原煤、原料的运输距离大大缩短了。
在国内,我国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为全国提供了70%的外调煤,也为山西省吸引来一批高耗能的项目,如河曲铝厂等。澜沧江的漫湾水电站,省里投资3亿,尚未建成就已吸引外省资金10亿(意向性)。四川西昌附近的安宁河谷,电力比较充裕,上海投资1亿元与自治州合办铁合金厂。
四化建设是以工业化为主的,工业化建设又以能源为基础。能源是吸引各种工业的基础条件,只要电力充足,各种工业都可发展。但是,在能源紧缺的地区,则不宜搞高耗能的工业,这是合理布局的重要原则之一。湘赣粤交界地区要搞3个大水泥厂,合理不合理?应当作深入地研究后再定。赣州市提出搞一个120万吨的水泥厂,这个地区煤很缺,只靠万安供水电,这个水泥厂是否一定要搞,应多方做比较后再定。输出水泥,实际上是输出了能源,把有限的电力用于哪里更恰当,更有利于发挥地区经济的高效益,值得认真研究。韶关市水泥厂主要是出口换汇,情况不同。
决定生产力布局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交通。在我国铁路是生产力布局的决定性因素。70年代选定的京九线,处于津沪、浙赣、鹰厦线以西,京广线以东。从国土规划的观点看,这条铁路干线选得好,正选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低谷”地带,又靠近沿海各省,这是个经济上比较容易发展的地区。最近几年,由于国家投资比较紧,京九线的建设未能全面铺开。照目前的情况看,只能分段进行建设,去年开封——阜阳段已建成。最近又了解到江西省已筹款1.6亿先修从丰城到吉安一段,然后再筹款向赣州延伸。九江公路大桥已安排投资,一年后即可通车。九江市安排为江南的火电基地之一,共装机185万千瓦。这样,江西的工业布局将沿“井”字型铁路线逐步展开。过去,由于江西省内铁路太少,大型工业在选点和布局方面有局限性,现在可以突破了。
在基础产业方面,搞地区综合开发规划时切忌所有占优势的矿产资源都开发。开发什么,要看社会的(国内、国外)需求量,要看市场的行情。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同产品经济不同,产品不足由国家收购,而是取决于市场需求。郴州市提到钨、钼、鉍作系列开发,据说钨的国际市场不很景气,生产什么产品可打入国际市场,要很好研究。如果某种矿产属紧俏产品,又能行销全国,在资金上又可解决,在开发上可形成“合理规模”,这样的企业将成为本地区的支柱工业。在国土规划中必须掌握这样的项目,因为这种项目是生产力布局的关键。攀西——六盘水地区的开发,三线调整规划办的鲁大东同志只抓两个项目、一个行业规划:关于攀钢二基地的厂址选择和生产流程问题,已同3个省共同上报;关于内昆线的安边——树舍段(353公里)的复线建设问题,向铁道部汇报后,引起了部的重视,已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关于磷硫的开发问题,去年7月开了规划会议。这三者都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项目,我认为抓得好,确实抓住了这个重点开发区最关键的项目。
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说,加工工业中也有成为支柱产业行业,如汽车制造业,建立一个20万辆的汽车厂,它可带动20—30个配套工厂,自然就是这个地区的支柱产业了。不过,在我国建设20万辆的汽车厂的机会不多。
农业是基础产业,前边已讲到,农业这个基础制约着工业的发展,也可说决定着工业建设的容量大小。中国人口多,我国的经济水平还落后,从全局来说,靠吃进口粮食来发展工业,在我国还行不通。区域的综合开发规划必须搞清楚,到本世纪末,本地区在工业有较快发展的情况下,粮食(包括副食品用粮)是自给有余、完全自给还是需调进多少亿斤。对这一点,必须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明确的论断。农业是基础的另一个意义是,我国轻纺工业的原料有大半靠农业供给,特别是乡镇企业,其原料来源依靠农业的比更大。第三个意义是生态环境,我国农业生态是否合理,对整个生态环境好坏有极重要的影响。
总之,国家的经济发展长期计划同国土规划都属于长期计划,一者是并列的,在内容上各有其本身的侧重点。国土规划的主要任等是地区的合理分工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因之,其主要内容侧重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规划,对于各个行业不求面面俱到,其作用在于体现出地区经济的优势,体现出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合理的产业结构,最终是体现出地区经济的高效益(而不是某一产品的高效益)。
我这里讲的是国土规划有关生产力合理布局的主要内容,并不是只要这两个内容就够了。搞成一个全省的国土规划,如果只搞两章,一章基础设施,一章基础产业,也不象个国土规划。国土规划总得有其他相关的章节,比如国土整治,合理布局的原则和发挥地区优势的政策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搞成完整的规划,总得有头有层,这里我就不详细讲了。我这里只是提出一个应当注意的问题,从分析地区优势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出发,着重把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摸透,如果规划的内容面面俱到,则易失之于分散,地区的优势和合理布局反而难以突出出来。
三、省、市、自治区国土规划的深度和实施问题
省级国土规划是直接付诸实施还是通过五年计划、年度计划实施?在认识上不尽一致。
这里指的是以2000年为期的省级国土综合开发规划。由于土规划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没有形成定型的程序。从环境条件上讲,我国没有一个长期计划,许多在长期计划中应该研究、预测和论证的问题,都集中到国土规划中来了,有些问题长期争论不休,就影响到国土规划及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哪些争论的问题呢;比如,到本世纪末,全国需要的标准煤有14亿吨、15亿吨和16亿吨几个说法,各有其预测依据;钢铁产量也有1亿吨、大于和小于1亿吨的预测指标;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到2000年运出煤炭4亿吨,靠哪几条铁路?哪几个港口?没有全部定下来;南水北调的东线、中线方案争论也很大。这些都是布局中的重大问题,如果我们把争议的问题都揽到国土规划里来,将会形成长期争论而编不出国土规划的被动局面。我们只能把各方面看法比较一致的“重大指标”拿来应用。这是指全国的情况。另一方面,我国各个省、自治区的面积比较大,省区内的情况差异性也较大,比较复杂。当前又处于改革阶段,处于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各种制度也不稳定。基于上述情况,我认为,省区市到2000年的国土规划难以做到一步到位。比较恰当的办法是分“两步走”,先搞省区市的国土规划“纲要”,对于尚未摸透的问题,论证尚未一致的问题,暂不纳入“纲要”。这样比较主动,可使“纲要”及时发挥共应有的作用,再经两三年的工作,摘出省区市的国土综合开发规划。这个规划也还是滚动的,过几年滚动一次。以上讲的是深度问题。
省区市的国土规划是直接实施,还是通过五年计划、年度计划法实施?这与国土规划的深度有关系,但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我国的计划体制问题。
在日本,日本的综合开发计划就是其长期计划(中曾根语),经议会通过后,由首相公布,各方面就依此执行。最近刚公布的《四全综》,它没有投资,没有项目,只有布局的原则和具体要求。但各财团、各企业都遵循《四全综》在布局方面的要求去办。日本的国土规划可以说是直接实施。
在联邦德国,联邦和州都有国土规划纲要,区、市和县都有国土规划。它的国土规划很细,市、县的规划把厂址都定了,还包括对地表的保护,什么地方石灰石、石材、砂子能开采,什么地方的不准开采,都要按规划办。经市、县议会通过的规划,视同法令,各方面要遵照执行,这也是直接实施。
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家计划必须对社会经济总量进行宏观调控,生产、基建、消费都通过计划安排。在基建方面,现在的体制改变了,资金渠道多了,不只靠国家直接安排了,但大中型项目和投资的安排都得通过国家计划。今年抓压缩基本建设规模,计划外的大中型项目必须停缓。
如果国土规划确定直接实施,首先就得改变我国现行的计划体制。这将是个“大改变”。我看现在条件尚不成熟。根据目前我国现行的计划体制,国土规划主要是通过五年计划、年度计划去实施。
这里是从总体上说,国土规划主要是通过五年、年度计划去实施。至于个别项目也有由国土部门来管的,如计委国土司就管金沙江下游国土开发中的公路建设这件事,总投资6000万元。国土规划如何直接实施的问题,不少省、市、自治区都在摸索,如吉林;的国土开发整治中间试验区和经济开发区,就有创造性,希望在这次会议上交流一下这方面的经验。
最近,有几个省的长期计划和国土规划在同时编制,由于国土规划工作的开展早几年,有不少国土部门提出的建设项目已被长期计划采纳,列入了“八五”和“九五”计划,所以说国土规划与长期规划是相辅相成的,也正是国土规划通过五年计划付诸实施了。
关于国土规划的实施,究竟怎样搞最恰当,这要结合计划体制的改革作认真地研究。以上我所讲的意见,是就现行的计划体制讲的,在计划体制没有“大改变”之前,从总体上说,主要是通过五年、年度计划去实施。通过五年、年度计划去实施,是指国土规划中所列的经济指标(如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本世纪末调出煤4亿吨等)、建设项目和投资等,这些在国土规划中不另搞一套,应与经济发展的长期计划相一致。但是国土规划的其他内容,如国土开发的战略布局、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以及国土整治的某些内容,经国务院审批后,即应作为制定中长期经济计划的依据。
以上提出3个问题,都是个人的看法,作为讨论《关于加强省区市国土规划工作的通知》时参考。讲错了的,欢迎同志们批评纠正。
(吕克白同志当时系国家计委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