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区域经济 > 长江上游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长江上游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长江上游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专题报告二:长江上游经济区的功能定位与战略思路 第二章时间: 2018-11-19信息来源:经济科学出版社 作者:肖金成等著 责编:柳敏 宋涛

二、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SWOT分析

长江上游经济区的发展依托于其所在区域的基础条件。全面、系统地分析这些条件,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尤为重要。本部分将遵循这一思路,对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阐释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优势

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拥有诸多优势,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些优势,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对于加快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区位条件优越

长江上游经济区是国家南北重要交通干线—包昆线和长江经济轴线的交汇点,是南向出川,联系南贵昆、泛珠三角地区,走向东盟、东南亚的重要区域,也是攀西地区、滇北、黔西北地区出入长江黄金水道,连通长江中下游,实现通江达海的重要门户,宏观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向东,通过长江“黄金水道”与我国沿海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紧密相连,接受长三角的辐射,进行人才、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和产业转移。向南,通过隆黄铁路、内昆铁路、纳黔高速公路等交通通道,经广西、云南与经济迅速增长的东盟各国和南亚联系,为发展与东南亚和南亚的合作提供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向西,通过成渝铁路、成乐高速公路,经西藏与南亚部分国家相连,拓展与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向北,通过宝成铁路连接陕甘、青海等西北省份,开拓广阔的发展腹地和市场空间。

从微观区位看,长江上游经济区位于川渝滇黔四省市的交界地区,处于成都经济区、滇中经济区和黔中经济区的断裂地带,有利于相对独立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区内的重庆市是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是国家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服务功能较强,具备带动经济区发展的潜力。经济区西北部的成都经济区,是西部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以及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能够为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经济区西部的攀枝花、西昌等城市,矿产资源丰富,能够为经济区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产业基础支撑。

总之,优越的区位为长江上游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也间接影响着其他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

2.资源比较丰富

自然资源比较丰富。长江上游地区地貌类型多样,地质发育齐全,且垂直性地带分布明显。区域内,除林地人均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在低山、丘陵和平原、河谷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但土地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由于山地起伏,地形复杂,同时受低纬度和海拔梯度变化的影响,产生水热资源再分配,造就了以亚热带为基带的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和寒带的垂直立体气候特征,为发展立体农业奠定了基础。粮油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水果有核桃、樱桃、橙子石。优质产品粮、棉、油、水果、蔬菜、水产等行销海内外。长江上游干支流纵横交错,水资源十分丰富。由于水急滩多,山高谷深,水量丰沛,河道落差大,水能资源居全国之冠,是举世闻名的水能“富矿”,平均每平方公里的水能发电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7倍。

矿产资源充裕。长江上游地区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矿种齐全。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120多种,其中已探明储量可供开发的有98种,许多重要矿产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煤炭储量居江南第一,煤种齐全,煤质较好,铁矿储量居全国第二位,石灰石、硫铁矿、石英砂等储量丰富。六盘水素有“江南煤都”之称,是我国长江以南最大的炼焦用煤炭生产基地。滇东北和川西南是我国最大的硫铁矿基地,也是全国重要的磷矿基地。泸州市和宜宾市已探明硫铁矿储量80亿吨,占四川省硫铁矿储量的40%属于全国五大硫铁矿之一的川南硫铁矿西段。此外,赤水河流域硫铁矿储量近40亿吨,品位较高,主要分布在四川的古蔺、叙永等地充裕的矿产资源为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相关的能源和建材等产业提供了物质基础。

旅游资源众多。长江上游经济区地理环境复杂,少数民族众多,有着诗画般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多姿多彩的民风民情,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较有名气的有长江第一湾、织金洞、威宁草海等自然景观。贵州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赤水风景区是赤水河流域重要的旅游资源。众多的旅游资源为长江上游经济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3.产业基础相对雄厚

工业基础雄厚。依托腹地的资源优势,长江上游经济区形成了较雄厚的工业基础,初步形成了汽车、煤炭、电力、酿酒、建材、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等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重庆是我国最大的汽车、摩托车生产基地之一,产值占重庆市的50%左右。毕节、六盘水、泸州和昭通是云贵川大型煤炭基地重要组成部分,煤炭及相关产业在全国地位突出。六盘水、毕节等地市 “十二五”末电力装机容量将超过2900万千瓦,是全国重要的电力基地。川南和黔北的泸州-宜宾-仁怀地区拥有集气候、水源、土壤“三位一体”的天然生态环境,是中国白酒的金三角。乐山号称“西部瓷都”,规模近百亿,产量达34838万平方米,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建陶产区;境内还拥有全国林产工业最大的中密度纤维板生产企业——乐山吉象人造林制品有限公司,中纤板年产能力达到30万立方米。水钢(六盘水水城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重钢(重庆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川威集团、西南不锈钢公司是西部地区重要的钢铁企业,主要产品在国内有较强竞争力。六盘水、毕节、泸州、昭通的煤化工、泸州的天然气化工、自贡的盐化工、宜宾的氯碱化工和乐山的氯碱化工、盐化工、磷化工等都具有很大的优势。如泸州是全国最早的精细化工业基地,以泸天化、北方化工、川天化为代表的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已超过20家,总资产超过100亿元,年销售收入在100亿元左右;自贡拥有全国最完整的盐卤化工体系,久大盐业集团公司是全国最大井矿盐生产企业,昊华西南化工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甲烷氯化物生产厂家和西南最大的联碱生产企业;宜宾拥有天原集团、天蓝化工、中正化学公司、天科煤化工、昌宏化工、海丰和锐、双赢化工等重点化工企业,是中国西部最大的氯碱化工产品生产基地;乐山拥有和邦化工、希望深蓝电盐、巨星永祥树脂、金光科尔化工、福华化工、犍为盐化等35家规模企业,纯碱(氯化铵)产能居西南第一,三聚磷酸钠产能居全国第三。泸州是全国九大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之一,重型、中型工程机械、机械基础件优势尤为突出。宜宾正着力培育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促进机械装备制造业向产业集群化、技术自主化、产品品牌化发展。此外,长江上游经济区在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集成电路、信息安全、光通信、军事电子、电子元器件及信息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特色和优势,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信息安全、数字娱乐、电子元器件和通信等产品设计、研发、制造和服务的产业链。良好的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对长江上游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层次提升都将起到带动作用。

          2-2 长江上游经济区产业基本情况

 

产业类型

产业地位

汽车

重庆市是我国最大的汽车、摩托车生产基地之一

煤炭

六盘水号称“江南煤都”

酿酒

泸州-宜宾-仁怀构成中国白酒的金三角

建材

乐山号称“西部瓷都”,境内还拥有全国林产工业最大的中密度纤维板生产企业

化工

泸州是全国最早的精细化工业基地;自贡拥有全国最完整的盐卤化工体系;乐山纯碱(氯化铵)产能居西南第一,三聚磷酸钠产能居全国第三

机械

泸州是全国九大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之一

 

农业基础较好。长江上游经济区气候温暖、湿润、多样化,水热资源组合条件好,农业、畜牧业和林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特色和竞争力。区域内的毕节号称全国天麻、生漆、竹荪、核桃、樱桃、马铃薯之乡,内江号称“中国甜都”。农业产业化程度、市场体系及生产基地建设也有一定基础,规模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增加。随着农业产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不断壮大,长江上游经济区农产品将与大市场对接,农业发展必将大有作为。

4.成本优势突出

长江上游经济区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相对滞后的开发开放及相对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得其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产业发展成本都较低。这为以能源化工、机械电子、汽车、农副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长江上游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如表2-3所示,无论是全市职工平均工资,还是市辖区职工平均工资,自贡、泸州、内江、乐山、宜宾都低于四川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毕节市的工资水平低于贵州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六盘水、昭通的工资水平,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对人工成本反映敏感的产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此外,由于本区域水资源和能源资源丰富,各地区又在积极争取直供电试点,电价和水价比其他区域也有优势。考虑到长江上游干流和主要支流航运的发展潜力,本区域的物流、产业规模效应等综合商务成本,也具潜在的优势。这些低廉的生产要素成本使得产业向长江上游经济区转移成为可能。

 

2-3 长江上游经济区与省平均及全国城市工资比较

2012年)                           

地区

全市职工平均工资

(元)

市辖区职工平均工资

(元)

自贡

40876.48

41306.67

泸州

35407.44

38120.71

内江

36820.08

40294.52

乐山

37011.31

37766.59

宜宾

40372.56

45359.94

四川省平均

42365.73

45761.56

六盘水

43815.53

48674.97

毕节(市)

41758.51

38276.97

贵州省平均

42661.98

43024.72

昭通

37251.45

43816.18

云南省平均

40215.27

40217.86

重庆

45392.02

46327.81

全国平均

47297.22

53434.64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3》

 

5.发展腹地广阔

自然腹地宽阔。长江上游经济区幅员广阔,地形多样,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04%。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山区,北部为丘陵地带。其中,重庆至宜宾河段两岸属低山丘陵地区,地势平缓,便于工业布局且不与粮食争地。沿江两岸的重庆、泸州、宜宾等城市,建设用地占市区面积的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未来扩充的空间腹地非常大。

         2-4 长江上游经济区土地资源基本情况

 

地区

行政区域面积

(平方公里)

城市建设用地面积

(平方公里)

城市建设用地占市区面积比重

自贡

4347

100

6.97%

泸州

12229

96

4.50%

内江

5386

45

2.87%

乐山

12826

56

2.23%

宜宾

13271

79

4.31%

六盘水

9946

37

7.77%

毕节

26853

39

1.14%

昭通

22657

26

1.16%

重庆

82826

859

2.90%

合计

190341

1337

2.96%

占全国比重

4.04%

3.83%

-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3)》

 

经济腹地大。长江上游经济区九市的人口有7000多万,再加上周边地市的人口,人口规模和市场容量都很大。这为长江上游经济区和周边地区之间的要素流动、贸易往来、产业关联、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

 

2-5 长江上游经济区人口基本情况

2012年)

地区

年末常住人口

(万人)

宜宾

446.00

泸州

425.00

自贡

271.32

内江

371.81

乐山

325.44

重庆

2945.00

毕节

652.41

六盘水

285.90

昭通

529.60

合计

7033.86

四川省

8,076

贵州省

3,484

云南省

4,659

九地市占全国人口比重

5.19%

四省市占全国人口比重

14.15%

资料来源:九市的数据来源于《四川统计年鉴2013》、《贵州省统计年鉴2013》和《云南省统计年鉴2013》;四川省、贵州省和云南省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

 

(二)劣势

所谓劣势,是指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不利条件,包括各种影响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全面辨证地分析劣势,有助于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化解,促进经济发展。

1.中心城市规模普遍偏小

长江上游经济区九个城市,中心城区的规模普遍偏小。除重庆、自贡外,城区的人口规模均在100万以下,六盘水、毕节和昭通的城区人口规模甚至不超过30万人,自贡城区人口也刚超过100万人。城区人口占市域(地区)的比重都没有超过40%,超过30%的只有重庆和自贡;超过10%,低于20%的有内江、乐山、宜宾和六盘水;毕节和昭通的城区人口规模甚至不到5%。除自贡外,中心城区的面积都没有超过10%,乐山、宜宾、毕节和昭通甚至没有达到1%。九个城市中心城区的面积、人口相对全市规模明显偏小,呈现“小马拉大车”的区域空间特征。这一特征不仅没有起到强有力支撑中心城市发展壮大的作用,反而存在一定程度的离心倾向。该现象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流向和格局已经不再囿于行政区划;另一方面,区域内资源整合程度比较低,没有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有机互动、共同发展的格局。中心城市规模偏小造成长江上游经济区内部经济联系弱,难以发展有效的区域分工与协作。

 

2-6 长江上游经济区城市规模基本概况

2012年)

地区

城区面积

(平方公里)

城区人口

(万人)

城区面积占市域总面积比重

城区人口占市域总人口比重

自贡

778.32

105.08

17.80%

38.73%

泸州

411.38

8.13

3.36%

1.91%

内江

204.09

50.78

1.53%

13.66%

乐山

93.21

50.36

0.73%

15.47%

宜宾

97.35

54.9

0.73%

12.31%

六盘水

129.00

28.75

1.29%

10.06%

毕节

166.09

21.78

0.62%

3.34%

昭通

61.00

24.53

0.26%

4.63%

重庆

6105.70

900.53

7.41%

30.58%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建设年鉴2012》、《四川统计年鉴2013》、《重庆统计年鉴2013》、《贵州统计年鉴2013》、《云南统计年鉴2013》

 

2.财政支撑能力薄弱

尽管长江上游经济区的九个城市近几年的发展速度逐年加快,但要依靠自身的财力发展,支撑能力仍显不足。尤其是一些传统的农业地区,财政支出项目庞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历史欠账较多,进一步限制了政府的扶持空间。九城市中,除重庆的财力相对充裕外,其它城市的财力都非常薄弱。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基本没超过60%,内江、昭通甚至没有达到20%。政府的支出相当大部分要依靠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这类地区的发展一方面要靠上级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就是依托资源的开发,引进重大项目。

 

 

2-1 长江上游经济区九地市地方财政收支情况(2012年)

     资料来源:各地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长江上游经济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非常滞后,尤其是出海出边不便不畅不快,严重影响区域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及融入世界经济。2012年,四川省人均拥有铁路营运里程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32%,请车满足率长期徘徊在40%左右;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仅占公路总里程的7.19%,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在西部排第一。贵州省公路路网密度只有东部地区的84.32%,铁路货物运送能力利用率超过100%;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仅占总里程的4.19%,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5.41%。而经济区内的毕节市既没有通高速,也没有通铁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如表2-7所示,大多数产业对交通运输反映非常敏感,特别是酒类、化工、纺织、皮革加工、造纸等产业更是如此。虽然长江上游航运潜力巨大,但受航道等级等因素的制约,长江上游航道对腹地经济的带动作用尚未显现,川江航道和重庆航道的配套联运作用尚未发挥。

                                 2-7 交通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部门

影响力系数

感应度系数

缝纫及皮革加工

1.22

0.63

纺织

1.19

1.61

造纸及文教用品制造

1.17

0.5

炼焦,煤气及煤制品

1.17

0.5

金属制品

1.16

0.94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15

1.09

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

1.15

1.03

化学工业

1.13

2.46

建筑

1.12

0.51

木材加工及家具

1.1

0.62

金属冶炼

1.1

2.15

机械加工

1.09

1.28

机械设备修理

1.08

0.59

建材及非金属制造业

1.06

1.21

电子及通讯设备

1.04

0.8

石油加工

1.02

0.94

仪器仪表剂量器具制造

1.02

0.54

 

4.可供建设的土地资源短缺

长江上游经济区人口密度大,农村人口多,城市规模小,城镇化的任务非常繁重。但由于该区域地处高山、丘陵地带,生态环境脆弱,可供建设的土地资源非常短缺,城镇规模扩大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如表2-8所示,长江南岸的六盘水、毕节、昭通等地区高原山地的面积甚至超过90%。从人均耕地面积看,除六盘水外,其余八市的人均耕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国家采取最严厉的耕地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农用地转用受到严格的控制,再加上地处高山丘陵,耕地占补平衡的目标难以在区域内平衡,进一步压缩了占用耕地进行建设的空间。一方面是人口要向城镇聚集,需要扩大城镇规模,另一方面是可供建设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二者的矛盾非常突出。

2-8  长江上游经济区土地资源和地形地貌的基本情况

                   (2012年)

地区

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人均耕地

(亩)

地形地貌

自贡

749.74

0.76

地形复杂,分为低山、丘陵、平坝和河谷。

泸州

412.89

0.74

北部为河谷、低中丘陵,平坝连片;南部连接云贵高原,为低山。

内江

792.16

0.66

典型川中丘陵区地貌,浅丘占88.8%。

乐山

279.12

0.69

地貌有山地、丘陵、平坝三种,以为山地为主,占比分别为66.5%、21%、12.5%。

宜宾

411.85

0.82

“七山一水二分田”,中低山地占46.6%,丘陵占45.3%,平坝占8.1%。

六盘水

325.33

1.10

境内岩溶地貌占全市总面积63.18%。山地占64.93%,丘陵占16.9%,高原占4.05%,盆谷8.47%,台地1.66%。

毕节

319.51

2.09

典型的岩溶山区。境内山高坡陡,峰峦重叠、沟壑纵横,河谷深切,土地破碎。高原山地占全区总面积的93.3%。

昭通

257.84

1.50

典型的山地构造地形,山高谷深,海拔高差大,最高海拔4040米,最低267米。

重庆

405.89

1.77

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大。

全国平均

255.68

1.38

——

资料来源:人口密度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3)》;四川省五市耕地面积数据来源于《四川省耕地基本情况统计表》;地形地貌来自各城市的简介。

 

(三)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长江上游经济区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发挥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是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1.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快速发展,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更加速了国际间资本的流动,制造业、重化工业和服务业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转移的步伐加快。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凭借毗邻沿海的区位优势,以及经济基础、科技实力、市场潜力等优势,已成为吸引国际资本的“磁场”。以长江三角洲为例,目前长三角已经是国际资本在中国的最大“栖息地”,成为纺织服装、家电、机械、信息技术产品和小商品等数十类工业产品的全球货源地。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趋势不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相反,战略性投资和跨国并购可能逐步成为外商来华直接投资的主流趋势。金融危机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看好我国新一轮国内需求增长浪潮,从而增加对华直接投资。其中一个新的特点是,通过增加对华直接投资,优化跨国公司的资产多样性组合,以更好的防范全球系统风险。在这个背景下,日韩、台湾、东盟、欧美的制造业来华直接投资有可能重新呈现上升趋势,但外商直接投资的档次、结构和区域分布更加合理,预计将产生更有利的技术外溢效应,尤其对中西部地区是一个深化开放的新机遇。长江上游经济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成渝经济区关系紧密,区位优势明显,极有可能成为西部地区承接国际资本转移的重要阵地。

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产业集聚的不断增加,在沿海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成本日趋增加,“用工荒”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提升产业竞争力,沿海地区纷纷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把重点放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加工制造业上。而在国家“扩内需”的利好政策支持下,西部地区广阔的市场空间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部分产业向西转移的力度逐步加大。长江上游经济区拥有近两亿人的市场空间,又占尽地利之优,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拥有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长江上游经济区要抓住机遇,积极改善投资环境,主动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强化与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系。

2.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推进带来的机遇

1999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并着手制定和实施系统的促进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十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合理调整地区经济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并按照西部、中部、东部的先后次序,对各地区的发展方向做出了总体安排。这种表述方式有着深刻的含义,即从根本上调整了“七五”时期以来按东、中、西梯度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取向。10多年来,西部地区迎来了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2000-2012年,西部地区GDP总量年均增速为17.02%,高于全国同期14.79%的年均增速,GDP占全国的总量从17.41%上升到21.93%。经济的快速增长,为西部地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大型水利枢纽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也对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拟定了新的十年规划。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在交通建设方面,全面加强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建设,扩大路网规模,提高通达能力。在水利建设方面,加大工程措施力度,重点解决西南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在油气管道和输电通道建设方面,除了要提升运送能力外,增加资源产地油气供给规模,支持地方发展深加工产业。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重点建设“五大重点生态区”,扎实推进“十大生态工程” 建设,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在改善民生方面,中央将加大对西部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西部地区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用于教育、医疗、社保、扶贫开发等方面的专项转移支付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中央投资项目将重点向西部地区民生领域倾斜,等等。在鼓励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方面,对有条件就地加工转化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给予优先审核批准,对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同时,为加快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将编制产业转移规划,制订相关的政策,安排产业转移引导资金,引导东中部地区企业有序转移,鼓励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共建产业园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有效改善长江上游经济区的交通条件、生态环境和民生事业,为经济发展夯实基础。此外,一系列鼓励资源开发、资源深加工的政策措施,也将促进长江上游经济区资源富集地区和生产要素组合条件较好地区的发展。

3.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

2011年3月出台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对加快成渝经济区发展做出了具体安排,并明确中央将加大对该区域在政策实施、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体制创新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这为长江上游经济区加快发展提供了宏观背景和政策支持。从统筹区域发展的角度看,成渝经济区要在加强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资源型产业和传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培育发展中心城市和重点产业带,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为贯彻落实《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有关部门围绕城乡统筹、城市群发展规划和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方案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长江上游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关系密切,是成渝经济区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在国家推进成渝经济区发展的过程中,长江上游经济区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也有望在能源生产、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新型工业化等方面获得相关的支持。

4.国家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带来的机遇

2011年1月,国务院以国发[2011]2号文件正式颁布了《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加快长江内河水运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优化沿江沿河产业布局,而且对节能减排、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意见》同时提出六大任务,其中,“十二五”期间要“加快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理,上游1000吨级航道延伸至水富”、“推进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建设以长江干线为主,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共同组成的沿江运输大通道”等任务赫然在列。为保障《意见》实施,还提出了加强规划指导、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法律法规、保护岸线资源等措施。长江上游经济区虽然有发展水运的自然条件、社会基础和区位优势,但由于暴雨强度大、枯洪季分明、航运稳定性不足等原因,水运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意见》的出台标志着长江上游高等级航道建设将提上议程,航运发展将进入快车道。依靠水运发展,临港产业、港口城市也将步入大发展阶段,对港口腹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将明显加强。这些都会促进长江上游经济区的发展。

(四)挑战

在面临若干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只有正视挑战,勇敢的接受挑战,化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实现长江上游经济区的大发展。

1.周边地区快速发展形成激烈的竞争态势

从西部地区看,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列出的十八个重点开发区中,西部地区包括北部湾地区、成渝地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藏中南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兰州-西宁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和天山北坡地区等9片地区。从长远发展看,成渝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和北部湾地区区位交通条件优势明显,人才和产业基础雄厚,将获得更多发展机会。2008年1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实施,在该规划中国家给予北部湾地区重大项目布局及项目审批、核准、备案、设立保税区和投融资方面的支持。2009年6月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将该区域建成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除支持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和研究设立陆港型综合保税区外,还出台了财政、税收、土地、环保等方面的政策措施。2011年3月国家批准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将该区域定位为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并指出要在政策实施、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支持,这将极大促进成渝经济区的发展。西部地区三足鼎立的发展局面,将对经济要素形成强有力的集聚作用,而对周边地区则产生极化效应。

从重庆市加快“两江新区”发展、四川省积极谋划“天府新区”发展来看,今后一段时期内,重庆市和四川省都分别将重庆市区和成都经济区作为发展的重点。此外,黔中地区将形成以贵阳为中心,以遵义、安顺、都匀、凯里等城市为支撑的发展态势;滇中地区将构建以昆明为中心,以曲靖、玉溪和楚雄等节点城市为支撑的发展格局。这必将引导经济要素流向重点发展地区,而对内江、自贡、泸州、宜宾、六盘水、毕节、昭通等地区的发展产生激烈的竞争。

2.市场约束加强带来的严峻挑战

目前,我国有许多行业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其中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和部分化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水泥、电力、煤炭、家电和纺织行业也潜藏着产能过剩问题。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家将继续严把“信贷”、“土地”两个闸门,严格市场准入,完善行业规划政策,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的发展。同时,国家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技术改造,加快兼并重组步伐。

市场约束力变大增强,增加了长江上游经济区经济发展的难度。该区域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其中能源(煤炭、电力)工业、基础化工(煤、盐)、建材(水泥、石材)、钢铁及其制品已经初具规模,有色金属冶炼、汽车制造及其装备业、农副产品加工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市场约束的形势下,煤炭、钢铁、水泥及部分化工行业必然受制于国家“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加快结构调整”的政策目标,产能扩张将受到严格限制;而对于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虽然发展潜力大,但由于本区现实基础设施薄弱,环境条件差距大,快速发展的潜能难以在短期内变为现实。这些都对长江上游经济区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3.资源环境门槛不断提高

为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十二五”时期,国家将加快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大高耗能和高污染产业的宏观调控力度,淘汰过剩和落后生产能力,加强水、土、矿等战略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保护,努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央有关部门已制订相关的政策措施,加快淘汰电力、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装备和产品,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调整高耗能和资源性产品进出口政策。同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清洁生产审核、环境标识和环境认证制度,严格执行强制淘汰和限期治理制度。这些经济发展形式的变化,必将对以煤炭、电力、建材等为支柱产业的长江上游毕节、六盘水、昭通、乐山、泸州等地区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另外,长江上游经济区又是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地位极为重要,庇护着长达6380公里的整个长江流域生态平衡和国土安全,具有其他任何工程措施所不可替代的功能。但由于长期以来的森林过伐、土地过垦、草场过牧,该区域水土流失、荒漠化和石漠化的问题非常突出。毕节、六盘水和昭通等地市是我国石漠化治理的重点地区,生态修复难度大。这些都对长江上游经济区的开发与保护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此外,“十二五”时期,国家在继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将兼顾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努力协调和处理不同群体之间及群体内部的利益关系,维护和保障最广大人民、尤其是低收入者的利益,不断加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低保”和扶贫济困、群众合法权益保护等工作。这些工作将逐步强化政府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提高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长江上游经济区的大部分地区经济基础发展薄弱,农村贫困面大,各种社会问题将逐步显现,将对区域发展构成强大的社会发展压力。

4.行政体制分割带来的重大挑战

长江上游经济区涉及的三省一市九个地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各地还处于自发发展状态,区域经济合作的紧迫性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地区发展各自为政的局面并没有改变。长江上游经济区内,重庆无疑是重要的中心,但由于重庆统筹城乡发展任务重,目前还处于极化阶段,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与周边地市的合作主要体现在获取能源原材料方面。四川省正积极谋划将内江、自贡、泸州、宜宾打造成仅次于成都都市圈的全省第二大城市群,今后,基础设施的共享,旅游网、物流网、人才网、金融网和信息网的联通,社会保障等管理体制的对接也仅限于该区域内部。六盘水、毕节、昭通等远离经济发展中心的地区,都在积极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增强区域影响力。经济联系不紧密,行政体制分割,导致长江上游经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体系建设和社会管理建设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限制了各种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纵观美国田纳西河、德国莱茵河、法国罗纳河等著名流域的开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都是依托航运的发展,发挥廉价的水运优势,将各地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长江上游经济区的发展要充分借鉴这些成功的案例,以航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进经济的合作和一体化进程,以经济一体化突破行政体制分割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