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实施对策 专题篇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基本构想(下)时间: 2019-05-10信息来源:课题组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一版 作者: 徐国弟 陈玉莲 主编 责编:qgy 陈国平
三、西部地区城市功能定位
城市功能的定位,一般有两种类型可能选择。一是区域性中心城市。这类城市是以特定的地域范围确定其城市功能的,这个范围是省内的一定区域,也可以是全省、跨省的或全国的,甚至可以是跨国的。其功能的内容有政治、文化、经济、贸易、金融、交通、信息、科技、教育和旅游等方面,主要是服务类的。二是资源型的生产基地。主要是各类工矿城市。从发展趋势来看,根据东部地区的实践经验,还可以有第三种选择,即以发展特色产品和规模经济,来确立城市的功能定位;进而通过营销活动营造产供销一体化的大市场,使价廉物美的产品进入全国乃至世界市场,并占据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这类城市与相邻的城市或全国其他城市,相互间主要是专业分工的关系,其产品、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市场垄断和与时创新地位。这类城市具有相当大的带动效应,组成了互补型的城市体系。广东省以广州、深圳为核心,形成了我国最大的以蒙电、电子产品为特色的制造业基地一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省以杭州、宁波为核心,形成了我国最大的以轻纺服装和小商品为特色的城市体系,等等。这些经验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值得借鉴。
西部地区城市功能定位,要因地制宜地确定。
具体来说,建议如下:
1.省会(首府)城市,要在政治、文化中心的基础上,加强经济功能特别是服务经济功能的建设。
重庆市。建成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重点发展三大产业,即以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生物医药、环保、新材料为主的制造业,以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为底蕴的现代都市旅游业,以综合运输为基础的现代物流业;规划建设三大经济发展区,即都市发达经济圈、 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
成都市。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重点建设一个基地(珂心民用工业和国防工业基地)、二个枢纽(交通运输枢纽、邮政:纽)、三个中心(科教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四大支柱产。新技术产业、商贸产业、旅游产业、金融产业);规划建设面向我F西部地区的中央商务区,加快建设东、南两个副中心。
贵阳市。建成我国西部地区特而强的现代化省会城市,筑遵安清经济核心区的中心城市,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通中心,我国重要的铝、磷、金工业基地,中华医药业基地和绿色品产业基地,国家旅游名域;重点建设现代化的贵阳(金阳)新区。
昆明市。建成融“春城”、“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民族城市”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型经济中心城市,我国联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和东南亚经济圈中的国际性重要商贸、旅游城市;重点发展烟草、机电、食品、建材、化工和旅游业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以天然药物为主的现代医药、绿色保健食尸花卉及绿色园艺、生物化工等产业的发展;规划建设现代化城区。
拉萨市。建成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全区经济的化首府城市,建成以雪域高原为特色的、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一体的国际旅游城市;重点发展旅游业、藏医药业、高原特色生产业和绿色饮料业、农畜品加工和民族手工业、矿业、建筑业和建材工业、商贸业等支柱产业。规划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
西安市。建成西北地区商贸、金融、信息、科教中心和国际旅游城市,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国防科技工业、装备工业基地,关中经济区的核心城市;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现代生物与新医药、机电一体化、光电子、航空航天、新材料和高效节能环保为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以装备、轻纺、建筑与建材、化学为基础的传统产业,以旅游业为核心的主导产业;建设城市功能核心区,以及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旅游度假区和现代农业园区。
兰州市。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交通通信枢纽和科技、信息、商贸、金融中心;重点发展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轻纺、建材为主体的第二产业,以旅游、商贸、科技、教育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以城郊型农业为特色的第一产业;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软件科技园、民营科技园、新医药园。
西宁市。建成青藏高原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和生态型省会城市,西部旅游名城和重要交通枢纽;重点发展化工、冶金、建材、机械、轻纺等支柱产业和高原特色的旅游业、中藏医药业、综合交通运输业;规划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和城南新区,以及相应的中心城市功能设施和通信设施。
银川市。建成大西北独具特色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现代化首府城市,西北地区东北部的商贸、科教、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中心;重点建设化工、食品、机械、建材等支柱产业和新医药、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商贸和旅游业;规划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市功能设施,使之成为“塞上江南水乡”和明珠型生态城市。
乌鲁木齐市。建成中国远西部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亚欧大陆桥和中亚地区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现代化的首府城市,天山北坡经济区的核心城市;重点发展石油化工、轻纺、食品、工业和外经贸、流通、旅游业;规划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增强全市综合实力和综合服务功能。
呼和浩特市。建成现代化首府城市,我国重要的生态城市,自治区呼(和浩特)包(头)东(胜)经济区的核心城市;重点发展以食品、绒纺、饲料、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和建材工业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以乳品、玉米、马铃薯、蔬菜四大主导产品产业化为主的特色农牧业,以民族文化为底蕴和人文、自然景观为一体的都市特色旅游业;规划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和定位功能设施。
南宁市。建成西南地区出海通道的枢纽和综合性中心城市;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带上的重要经济中心城市,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沿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以中国绿城为标志自生态旅游城市;重点发展食品工业、精细化工、造纸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中医药业、物流业,以及民族都市旅游业;规划建设现代化新老城区和定位功能设施。
2.区域性中心城市,要向全省(区)的副中心城市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功能上,有条件的可逐步建设成为全省(区)的副中心城市或经济中心城市。这类城市主要有前面提到的27个重点城市。与此同时,要发展以特色经济为支撑的特色城市。
3.一般城市,要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发挥优势,形成若千个至少1~2个特色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并发挥城乡一体化的主导作用。
4.小城镇,要选择交通条件好、区位优势明显的进行重点扶持。鉴于西部地区小城镇布局已基本展开的特点,今后重要的是要加强小城镇的功能建设和进行合理的调整,使之真正成为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为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发挥重要作用。我国行政区划虽然不时调整,但我国县域范围的变化都不大,我国特色经济、多样文化主要体现在县城上,因此,西部地区城关镇的建设要充分展现各所在县的历史文化特色,保持传统风格,形成多姿多态的小城镇格局。
四、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以省区为单位,抓紧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各省要根据很快出台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各省的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要立足于区域协调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管理体制改革、土地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积极、有序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城镇体系规划要成为宏观指导和协调省区城市化和城镇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并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提供动力。
2.要努力缩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发展差距。据预测,今后5~10年全国城市化水平每年将提高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要争取与全国同步,特别是一些相对发达的区域,要实现更快的发展。国家要在政策上给予西部地区更有效的支持,特别是在放宽户籍管理、扩大对外开放、改革用地制度、筹集建设资金等方面,都要有利于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根据规划,“十五”期间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要与全国同步,每年从农村净进入城市的人口应超过350万,因此,各有关方面应提供必要的支持。
3.要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经营好城市。城市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财产;同时,城市也是我们大家的公共资源。作为财产就必须经营好,作为资源就应该实现可持续的利用。城市,对于国家来说,是政府财政收人的重要来源;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成为有丰厚回报的投资场所。城市作为资产和资源的核心,在于城市的土地及其相关的水资源、区位、环境和人。西部地区在经营城市方面与东部地区有很大的差距,正因为如此,西部地区经营城市有着很大的潜力。如果城市经营得好,那么城市建设资金就会有不竭的来源,从而也会加快城市化进程。需要指出的是,经营城市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切忌急功近利;要不断增强城市的活力——竞争力和魅力——吸引力,使城市永续发展。
4.西部地区要在全国率先实施城乡双向开放的政策。传统的城乡人口流动的轨迹是:农村→小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跳跃式地二步、一步到位,到特大城市。应该说,这是一种进步,也是现代社会的大趋势。然而,从微观层面上来分析,这种轨迹(不是规律)却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因为作为个人,其发展机会并不是到城市就大,更不是到大城市就更大;不少人有可能从大城市到小城市甚至到农村更有用武之地。对于升市,不可能、也不应该将进入城市的人,都大包大揽下来,否则长积累下来,将成为一种“包袱”,不利于城市的发展。至所以出现“农转非”难是由于逆城市化的政策因素;而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出现“非转农”难,则是由于土地制度等的限制性原因。因此,在政策上,我们应该实施城与城、城与乡、乡与乡双向开放的政策;在实施户籍开放政策的同时,要同时改革就业政策、农村土地制度,保障城市化健康发展。
5.实施大城市带动战略。我国西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滞的原因之一,是缺少大城市;已有的大城市由于产业结构与周边区经济相关度较弱,因而也未很好地发挥带动效应。因此,今后西部地区一方面要选择条件和区位重要的中等城市向大城市发展,以增强其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另一方面,大城市的发展,既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经济技术资源,又要立足于其经济腹地的实际需求和可能,发展相关的产业,使之在相当的区域空间内成为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西部地区在资源开发、国防工业等方面,为全国作出了贡献,也形成了一批城市,但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并没有起到大家期望的作用。因此,今后西部地区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产业发展,应更多地考虑与周边地区的关联度;一些城市要充分利用存量资源条件,或延长产业链条成为创新基地,如绵阳建设科技城。
6.鼓励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移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出外打工谋生的为数不少,其中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民工、雇工占相当的比重。各级政府应因势利导,根据自愿和可能的原则,将这部分人口中的相当部分留下来成为当地的正式居民。应该说,这也是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需要,对于加快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城市化也是一个重要途径。这方面需要的支持是,接受“就业移民”的地区对移民要实行同等的“市民待遇”;对移民的原居住地,应该随时欢迎移民回归的政策。“就业移民”只要进退自如,这一政策就可能得到很好实施。
7.要创造条件,支持西部地区新兴城市和城市经济圈、经济带的发展。根据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任务和战略目标、重点区域政策的实施,西部地区将形成一批生态城市、旅游城市、交通枢纽城市、边贸城市、卫星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资源城市,在西陇海新线、长江上游、南贵昆等跨行政区的经济带,将形成一批新城市、城市带、城市群。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应早之为计,推进其发展: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建设项目布局等方面,要给予政策倾斜支持和优惠;二是在招商引资方面,要作好推介,使中外企业界充分了解到个中巨大的商机;三是要进一步实施依靠社会的力量和市场的力量建设城市的方针。
8.要创新西部城市化进程,即既要有西部特色又要避免不切实际的“现代化”。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正在逐步加快,一些旧城改造也在很大规模上展开。因此,城市建设资金将大幅度地增加,这对于经济相对薄弱的西部地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更有甚者,一些城市在贪大求洋方面,不切实际地盲目攀比,在建设大马路、大广场、大绿地方面很有“后来者居上”的雄心壮志,一方面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增大了城市维护的成本,这是值得研究的。我们认为,西部地区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城市建设也需要有一个过程,决不能操之过急。重要的是要有效率、有特色、有创新。如果过度地追求所谓的现代化,就会丢失传统文化和特色;如果不加引导,听任无序发展,在城市化、城市建设方面也就不可能有所创新。
附表1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数量和人口情况单位:(城镇)个、(人口)万人
附表2 2000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城镇组成结构基本请况单位:(城市)个/千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