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西部大开发 >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实施对策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实施对策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实施对策 专题篇 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对策(上)时间: 2019-05-10信息来源:课题组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一版  作者: 徐国弟 陈玉莲 主编  责编:qgy 陈国平

一、西部地区农业资源优势和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西部地区位于大地貌的二、三阶梯,自然特征以高原(青藏膏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盆地(四川盆地)和干旱区(甘新)为主体,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新疆、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青海和西藏等10个省(自治区、市)。2000年,共有人口2.84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3%。在自然、经济和社会的诸多方面,内蒙古和广西等2个民族自治区与西部地区的状况是比较一致的。参见表1。


(一)自然资源优势

1.土地、草地、水资源比较丰富。西部地区土地面积约5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5.2%;耕地面积5.7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8.97%。草是西部地区覆盖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草地面积36.7亿亩,占全国草地面积的62.02%。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积31.3亿亩,人工草地面积739万亩。西部地区水资源年均总量约1.31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46.6%,主要集中在西南5省区,占西部水资源总量的82.9%(参见表1)。

表1  西、中、东部地区自然资源情况比较(占全国总量%)

西部地区

中部地区

东部地区

一、人口

23.0

35.9

41.1

乡村人口

34.09

33.25

32.66

乡村劳动力

24.82 

30.8

44.38

农业劳动力

24.36

35.04

40.6

二、土地

55.2

29.31

15.49

耕地

28.97

40.76

30.27

林地

36.44

41.75

21.81

草地

62.02

30.62

7.36

三、水资源

46.6

24.64

28.76

资料来源:《2000年中国农业统计资料》。


2.区域性生物和光照资源富集。西南地区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物种繁多、区系复杂,是我国最大的生物资源宝库,烤烟、水果、花卉、药材等产品资源优势显著。西北地区有优越的光照和辐射条件,年太阳辐射总量高达140~250千卡(平方厘米·年),年日照时数一般在3000~3500小时,年日照百分比一般在60%~80%,这大大弥补了农业生产上水、热的不足,优质棉花、瓜果等特色产品资源开发独具优势。

3.区域特色农产品生产历史悠久。新疆棉花棉质优良,以绒长、质纯著称,已成为我国第一大产棉区。烟草、糖料、奶类、羊毛、薯类等是全国的重要生产基地。其他许多名优特农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如新疆的瓜果(哈密瓜、马奶子葡萄)、西藏的托牛、青躁、宁夏的河套羊、云南的烟叶、黄土高原的小杂粮、四川的生猪等等。

4.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不少地区有美丽壮观的自然风光和丰高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发展集保护生态环境和增加收入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农业,有明显优势。

5.“沿边”地理优势明显。西部地区是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国境线漫长,与蒙古、俄罗斯独联体部分国家、阿富汗、印度、缅甸。越南等中亚、东南亚国家接壤,西部地区在资源结构、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等方面与上述国家有着较强的互补性,开展互惠合作潜力巨大,发展外向型经济技术合作前景广阔。这些优越的社会条件、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为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能。


(二)农业发展和建设的主要成效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得了长足的发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自给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6432.5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10125.9万吨,增长了57.4%,占全国总产量的21.9%,其中西北5省区由过去的粮食调入地区转为目前的调出地区。西部地区已成为我国棉花、烤烟、水果、花卉等商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其中棉花播种面积由1978年的693.1千公顷,增加到2000年的1151.9千公顷,增长了66.2%;棉花产量由1978年的31.3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160.1万吨,增加了4.1倍,占全国总产量36%。糖料产量由1978年的385.2万吨增加到2000年1968.2万吨,增长了4.1倍,占全国25.8%。畜牧业也有了很大发展,作为我国传统草原牧区的地位也更加突出。肉类总产量由1980年的293.5万吨增加到2000年1316.9万吨,增长了3.49倍,占全国21.5%;奶类产量234.2万吨,占全国28%;羊毛产量118.7万吨,占全国40.6%。

经过国家多年的投资建设,目前西部地区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初步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形成了四川盆地、新疆盆地、陕西关中平原和甘肃河西走廊等灌溉农业区。初步建立和健全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形成了一批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截至2001年,国家在西部地区投资建设231个商品粮生产基地县,56个优质棉基地县,17个糖料基地县,10个油料基地县。


二、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由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原因,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中部和东部相比,西部地区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与东、中部存在较大差距

在西部地区农业仍是农村经济的主体,农业生产结构比较单一,非农产业比较落后。2000年西部地区农林牧渔总产值4354.9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732.1亿元,占总产值的62.7%;牧业总产值1362、7亿元,占总产值的31.3%,其他两项不足6%。农村三大产业结构仍保持着“一二三”的格局,农村第二产业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3个百分点。同时与东、中部比较,农村经济发展差距还比较大:

1.农村经济总量差距大。据统计,在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中,西、中、东部地区分别占14.8%、29.4%和55.8%;从农业增加值构成来看,2000年西、中、东部地区分别占19.8%、36%和44.2%;从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西、中、东部地区分别为21.3%、19.5%和12.6%,西部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

2.农村经济效益差距大。从农业劳动力人均创造的农业总产值看,2000年,西部地区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业增加值3078元,中部地区为4104元,东部地区为4498元,东、中部地区分别暴西部地区的1.5和1.3倍。从土地生产率看,平均每公顷耕地实现农业增加值,西部为12248元,东部为27311元,东部地区是西部地区的2.3倍。

3.农民纯收入差距大。2000年,西、中、东部地区农民人纯收人分别为1634元、2069元和2999元,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是西部地区的1.8倍。与此相联系,西部地区的恩格尔系数分别比东、中部地区高9个和4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农民生活水平与中、东部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资源过度利用问题突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一是过度垦殖。大量坡地被开垦,全国70%的大于15度坡耕地集中在西部地区,其中15~25度坡耕地13497.1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6575.7万亩,相当部分水土流失严重;草原滥垦严重,据专家测算,建国以来有2亿多亩优良草原被开垦,其中约有一半被撂荒,导致土地大面积沙漠化,内蒙古高原草场尤为突出。二是草场过牧。据干旱半干旱区草地退化调查,退化草地达20.67亿亩(137.8万平方公里),占该区草原总面积的一半(50.2%),其中轻度退化草地占57.3%,中度退化草地占30.5%,重度退化草地占i2.2%;退化最严重的区域是农牧交错区。三是水土流失严重。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13.1亿亩(87.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48.6%,黄土高原和西南石山区尤为突出。四是沙漠化严重。西部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17.9亿亩(118.6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2.1%,占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的63.2%。


(三)物质投入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长期以来,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一些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抗灾能力弱,一遇到自然灾害,就会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2000年,西部地区农机总动力7779.5万千瓦,占全国的14.9%;农村用电量280.4亿干瓦时,占全国的11.6%;有效灌溉面积1130.1万公顷,占全国的21%;化肥折纯施用量776.1万吨,占全国总施肥量的18.7%;大中型拖拉机和小型拖拉机总台数西、中、东部之比分别为18.8:40.6:40.6和15.7:46.4:37.9。这些指标均低于耕地所占份额,单位投入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数。此外,西部地处内陆,高原、丘陵、山区较多,通信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区域经济开发基础条件较差。


(四)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贫困面广量大

2000年西部地区有少数民族人口5440万人,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数的51.1%。西部地区扶贫脱困任务艰巨,贫困人口占了全国贫困人口的3/4。文盲、半文盲人口约占全国的1/3。人口过快增长也是影响西部发展的重要因素,西部省区除四川和重庆外,人口自然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历史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实力比较薄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资源、生产要素等不可避免地向回报率较高的产业和地区流动,从而导致西部地区资金、技术、人才缺乏的矛盾更加突出,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三、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农业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抓住机遇,明确发展思路,突出发展重点,转变发展模式,加快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加强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基础。只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凝聚强大的群众基础,才能为西部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为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战略性结构调整作出应有的贡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加强西部地区农业基础地位和加快农业发展问题,为西部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西部地区广大农民有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迫切要求和积极性,成为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内在动力。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迅速发展,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使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持条件大大增强。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农业实现了主要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为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和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新的空间。


(二)总体发展思路

在农业发展新阶段和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加快发展农,和农村经济,不能延用过去开发的路子,不能套用东部发展的模式,也不能照搬美国开发西部的做法。必须立足区情,从实际出发,适应新形势,开拓新思路,采用新办法。

基本思路是: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方针为指导,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和尊重经济规律紧密结合,在对传统的农业发展思路进行根本性变革的基础上,明确发展目标,突出发展重点,转变发展模式,实现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发展目标上,既要大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加农民收人,又要着力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不能走破坏资源和环境来发展经济的老路。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同时,切实增加农民收人,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要认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不能为解决生存问题而破坏生态环境,也不能单纯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忽视农民的生存问题,今后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应避免重复历史的失败。

在发展重点上,要本着发挥优势,突出特点的原则,切实抓好草原生态建设、特色农业、畜牧业、退耕还林还草、旱作节水农业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

在发展模式上,要对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进行深刻变革,坚持走依靠科技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子,实行集约化经营,实现高起点和跨越式发展。

总之,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要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西部地区特色和经济结构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三)主要发展任务

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系统工程。要坚持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与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保护结合起来,与发挥资源优势结合起来,与科技振兴农业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结合起来。尊重市场规律和自然规律,科学规划,扬长避短,突出重点,逐步推进。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主要任务有四个方面:

1.增加农民收入。这是西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调整西部经济结构、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使农民从西部大开发中稳定增加收入。从近三年的情况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已开始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作用。

2.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这是促进西部农业发展的关键。要抓住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有利时机,根据西部地区不同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物种特点,重点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农业、效益农业。要把促进畜牧业发展摆在西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突出位置,以草原和牧区建设为重点,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在搞好草畜平衡的前提下,合理调整畜群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牛、羊品种;转变养殖方式,实行舍饲与放牧相结合,把畜牧业发展成一个大产业。

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和切入点,是推进西部开发重要而迫切的任务。要在加强天然林保护的同时,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林草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切实加大草原保护和建设力度,实施西部地区天然草地保护工程,全面落实草地承包责任制,严禁毁草开荒和过度放牧,大力改良退化草地和建设基本草场,遏制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实现对草地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搞好西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基础。突出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大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建设力度,把基本农田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加强良种繁育、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保护以及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质量监测和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和市场条件。同时,要加强农村能源的建设。应当看到,在坚决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加大森林、草原保护和建设力度的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但可以解决西部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且可以极大地减轻西部生态环境压力,有利于巩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果。

(四)把握区域特点,坚持分类指导

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立足西部地区自然经济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400毫米等雨量线为界,西部地区可分为两大区域:在该线以西以北的可称为西一北地区,包括陕西北部、甘、宁、青、新、西藏大部分以及内蒙中西部;在该线以东以南的可称为西一南地区,包括陕西南部、川、渝、云、贵、西藏东南部。西一北地区大部分地方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有少部分地方年降水量在200~400毫米,属于干旱半干旱区。这一地区为温带、高寒带气候区,光能资源丰富,热量条件较好,自然植被以草为主。因此,在西一北地区适宜重点发展草原建设,大力种草,退耕还草,发展草地畜牧业、旱作节水农业和特色农业。西一南地区大部分地方年降水量大于600毫米,有少部分地方年降水量在400~600毫米之间,属于湿润半湿润区。这一地区为亚热带、热带气侯区,光能资源较差,热量充足,适合于各种植被生长。因此,西一南地区适宜重点发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和热带、亚热带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