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西部大开发 >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实施对策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实施对策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实施对策 专题篇 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对策(下)时间: 2019-05-10信息来源:课题组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一版  作者: 徐国弟 陈玉莲 主编  责编:qgy 陈国平

四、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


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要在认真做好农业和农讨经济各项工作的同时,突出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大力加强草原建设和草地保护

草地和草地畜牧业是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过去迫于生存压力,西部地区曾大量开垦草原,过度超载放牧,造成草原退化日趋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西尘暴频繁发生,已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当地广大农牧民的生存和发展。加快草原建设和保护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的当务之急。

加强草原建设和草地保护要坚持分类指导。北方天然草地资源保护区,是我国传统的牧业草原地区,要重点保护草地植被,严禁毁草开荒和过度放牧,大力改良退化草地和建设基本草场,同时在沙地和沙漠边缘区种植旱生牧草与灌木,遏制草地沙化的势头。青藏高原天然草地保护区,要以保护草地天然生态系统为主,加强草地植被保护与恢复,重点搞好江河源头区草地保护。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草地植被恢复区,要通过退耕还草工程,实行草、灌乔结合,恢复和增加草地植被,在严重水土流失区大力种植抗性强的牧草。西南草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区,要建设高产优质人工草地实行草田轮作,搞好草畜配套。

加强草原建设和草地保护,要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加强草地治理和建设。根据全国草地生态建设规划,对全国草原进行分区分类治理和建设。力争到2005年,在西部地区治理和建设草地2.2亿亩。其中:改良草地2亿亩,建设基本草场0.2亿亩。二是抓好牧草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力争到2005年,初步建立适合我国不同气候带特性的牧草种子繁育体系。三是搞好草地生态环境预警体系和草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力争到2005年,初步建立草地动态监测、草地鼠虫害测报、草原监理等体系;在巩固完善现有13个草地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新建一批草地自然保护区。四是全面落实草地承包经营,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建设和保护草地的积楼性。五是加大《草原法》执法力度,依法保护草原。力求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初步遏制西部地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禁止对草地植被的破坏,对已开垦的草地逐步还草,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地资源。


(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西部地区地方特色农产品生产历史悠久,棉花、糖料、瓜果、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产品品质好,产量高,具有非常突出的发展优势。要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资源优势,在保持传统优势产品生产的同时,加快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的生产,把质量和效益结合起来,逐步建立面向东、中部地区和国际市场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要抓好七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主要是:新疆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广西和云南甘蔗、内蒙和新疆甜菜生产基地,西南地区热带、亚热带水果和西北地区苹果、葡萄等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四川、云南、甘肃河西走廊和青海、新疆等地的优质蔬菜生产基地,云南、甘肃、内蒙、陕西和西藏等地的花卉生产基地,重庆、宁夏、甘肃、新疆和青海等地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云南、贵州优质烟中生产基地。

在加强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把特色初级产品变为特色加工产品,形成区域经济支柱和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发展农产品加工,要立足于现有加工能力的改造,不能盲目铺新摊子。把发展加工业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结合起来。积极调整乡镇企业结构,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等为主的乡镇企业。


(三)稳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

西部地区现有耕地5.7亿亩,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有6600万亩,要有计划地做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15~25度的坡耕地有1.35亿亩,要通过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林果或种草。西部地区约有2亿亩草原被开垦,其中约有5000万亩分布在水源、耕作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带,可作为农牧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田其余1.5亿亩低产田、招荒田要有计划地全部退耕还草。

西部地区林草的自然生长界限十分清晰,退耕还林、还草要尊重自然规律,属毁林为耕的要还林,属毁草为耕的要还草。退耕还林、还草要尊重经济规律,注意调动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确保他们在退耕后生活水平不下降,经济收入有来源,能够安居乐业。退耕还林地区可以适当发展高效经济林、果;退耕还草地区要加强草场改良和基本草场建设,提高草原载畜能力。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搞好试点,逐步推开。为保证退耕还林、还草顺利进行,应把一些地势比较平坦、粮食生产条件较好的耕地建设为稳产高产基本农田,采取“以建保退”、“建一退二还三”的办法,切实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


(四)积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

西部地区早地面积占该区耕地总面积的81%。干旱缺水和水资源利用不科学,是制约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和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西北地区水资源总量不足,多数地方不具备发展灌溉农业的条件,少数区域发展灌溉农业,也要防止全流域生态系统的失衡和恶化。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经济成本相对较低、水资源利用率高的旱作节水农业。西南地区虽然水源比较充沛,但相当一部分丘陵、山地没有灌溉条件,也经常受到干旱的威胁,要积极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适当发展节水灌溉农业。要大力推广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化学控制措施和生物措施等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建立田间蓄水、抗旱保水、节灌补水和土壤培肥等旱作技术体系,积极发挥农业机械在旱作节水农业中的作用。力争到2005年,在西部地区建设一批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县。

大力开展西部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营造生态家园。力争经过到5年左右的努力,在西部地区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县,选择若干个县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充分发挥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在一些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要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型水产养殖业。


(五)加快发展畜牧业及畜产品加工业

把发展畜牧业与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下大力气调整畜群品种结构,转变养殖方式,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调整畜群品种结构,推广生长快、肉质好、饲料利用效率高的肉牛、肉羊等优良品种,提高优质牛、羊品种的比重;加快发展奶牛和优质细毛羊生产,尤其要加快奶业产业化。要逐步转变养殖方式,牧区畜牧业的发展要做到草畜平衡,实行舍饲与放牧相结合,建设基本草场:实行划区轮牧;农区畜牧业的发展要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基础上,利用农区丰富的秸秆资源,发展秸秆养牛、养羊,提高朋体重和出栏率;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特色禽类饲养。继续加强畜禽良种体系和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


(六)切实加强以基本农田建设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粮食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也是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和保障。西部地区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目标是保障口粮自给。西部地区现有15度以下的耕地3.69亿亩(其中有灌溉条件的2.1亿亩),只要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完全可以保障口粮自给。要把这一部分耕地作为基本农田,加强保护和建设。主要在粮食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势平坦地带,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新疆南部地区、陕西关中地区、宁夏、内蒙河套等灌区,优先组织实施沃土工程,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发展“吨粮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立粮食区域平衡基地。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业市场信息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加大产地批发市场的建设力度,建立和完善农业市场信息采集和发布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建立健全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和农业标准体系,完善农业监测手段,逐步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农垦系统在西部农业生产和边疆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切实加强农垦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其在西部开发中的带动作用。


五、主要对策措施


(一)立足长远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是一项长期任务,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从国家来讲,应制定一个全面、科学的发展规划进行宏观指导。西部各省区市也应研究制定本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确定发展重点,编制建设规划。加强对西部大开发中涉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的研究,及时提出对策措施。


(二)加快科技兴农步伐,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加快西部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教兴农。当今世界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农业高新科技迅猛发展,为西部农业实现高起点、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要大力推广应用农业新科技、新成果,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集中力量研究、引进和推广批适合西部地区特点的农业优良新品种和先进实用生产技术。天力推广人工种草、设施农业、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等先进生产技术。加强草原生态系统建设和资源管理的科学研究。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科技产业化。大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建立和完善各类农业科技培训体系,逐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


(三)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是加快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188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西部地区提供原料,东部地区搞加工的传统二元结构的生产力布局,西部地区可以立足于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贮藏、运销等服务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应加快培育加工企业、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一批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带动农户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同时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四)加快转变观念,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加快西部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要转变传统思维方式和“植谷即农”的陈旧思想观念,逐步树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科技、市场、人才、资源等观念。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制定扶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社会资金和先进技术,通过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改造传统农业,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以及中亚、东南亚的多国接壤,发展边境贸易和出口创汇农业具有优势条件。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和合作。积极发展特色和优势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以及外向型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开展边境贸易。积极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


(五)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扶持力度

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应习实加大对西部地区农业的投入。西部地区各级财政应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支农投入。有关金融机构应加大信贷支农力度,研究制定为农户提供生产性贷款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利用国外资金,国外的长期低息贷款和赠款应优先考虑安排在西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