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既要产业生态化又要生态产业化时间: 2018-07-12信息来源:《中国经济导报》2018年07月05日 作者:常纪文 责编:
为了打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丽乡村升级版,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既让产业发展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让生态产业化,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为此,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要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
乡村振兴需要产业生态化
乡村要绿色振兴,须对第一、二、三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转型升级。在第一产业方面,要立足于乡村资源和基础,发展特色和优势农业,防止村落间或者乡镇间同质化的低端竞争。如小龙虾在很多人眼里是在臭水沟里生长的脏产品,不愿意吃。但是一些地方却让这项产业生态化,培育出了环境友好型的洁净小龙虾产业,因为养殖生态化,质量好,受到市场欢迎,故在区域农产品竞争的格局中形成了特色和优势。
在第二产业方面,要立足于城镇工业园区,依托乡村资源发展特色的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工业。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浪潮中,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主产区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值得注意的是,转型升级是结合优势和特色的提升,而不是盲目转行,忽视基础的盲目转行可能毁掉一个地方的经济。
在第三产业方面,可依托城市的休闲养生需求,加强快速化交通网络建设,实施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在严格保护中把“绿水青山”转化为老百姓能够得到实惠的“金山银山”,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乡村振兴需要生态产业化
绿水青山的守护是需要代价的。除了生态红线区域外,如果绿水青山变不成金山银山,老百姓受不了益,就不了业,致不了富,照旧会毁林毁草填湖;如果企业在环境保护大潮中受不了益,照旧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浪费资源;如果地方财政受不了益,地方政府就不会真心支持环境保护工作,就会产生“中央真督察、地方假治污”的现象。
为此,必须因地制宜,让广大乡村的绿色资源变成城乡都能接受的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一些地方依托城市,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乡贤带动群众在美丽乡村打造民宿经济、旅游经济、特色农业和特色工业,环境与发展已经进入良性循环,如浙江安吉把繁殖能力极强的竹子变成种类丰富、附加值较高的竹产品,经济和生态效益都很好。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农村都能够发展民宿经济、旅游经济。对于不适宜发展民宿经济、旅游经济的地区,可以结合本地气候和自然条件发展生态农业,如江苏盱眙县2015年来利用稻田大力推广稻虾综合种养技术,小龙虾质量和产量得到保障,水稻品质和价格也大幅提升,走出了一条“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一举多得、粮渔共赢”的发展模式。
在产业生态化的结构方面,民宿经济、旅游经济可以促进农民的就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在特色旅游发达的地区,还可以对政府产生一些门票收入。但是对于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来说,民宿经济、旅游经济对地方特别是财政的贡献是有限的。对于不具特色旅游资源的乡村,贷款或者引进资本大力发展旅游,要格外慎重。一些地方在城市的辐射圈内,利用山水林田湖的综合美感和美丽村庄的人文资源,发展民宿经济和农家乐经济,取得了成功,但也有不少失败的案例,其中缘由,一是依托的城镇购买力总体不足,二是乡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缺乏特色,也就是缺乏深度旅游的吸引力。既要富群众,还得富财政,各地主要还得依靠绿色工业和绿色农业的强大支撑。
乡村振兴中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保障措施
——积极开展有经济效益的生态修复。破败不堪的自然环境是难以产生经济效益的。只有修复绿水青山,才有基础发挥生态溢出和资源再生功能,保护健康,吸引投资,转化财富,最终变成金山银山。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引导国企、民企、外企、集体、个人、社会组织等各方面资金投入,培育一批专门从事生态保护修复的专业化企业。
生态修复的最大难处在于资金来源及其投资回报问题。一些地方前两年大把向乡村撒钱,搞生态修复,搞环境整治,搞美化亮化,没有注重乡村内涵的培育和乡村自我造血能力的提升,加上后续资金难以跟上,出现一些烂尾工程。不论方向是什么,良性循环很重要。没有经济效益的生态修复项目,是难以让地方的财政运转具有持续性的。为此,必须对生态修复的方向进行科学的论证,特别是开展投入产出分析。一些地方把生态修复后的城市周边地块建成湿地公园,或者休闲养生场所,在土地价格升值后适度开发商业设施和住宅楼盘,就可以收回投资,实现良性循环。要激发社会资本的投资活力,须加强PPP、社会参与等立法工作,让社会资本和民间力量放心地进入乡村绿水青山的恢复和维护工作。
——大力培养和引进乡村振兴的带头人。没有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和科技人才的支持,美丽乡村的建设和乡村的特色振兴难以持久,为此要立足本土扶持培养一批农村基层干部、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发挥他们在乡村产业链脱贫中的带头作用。只有这样,示范引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乡贤出智、村民自治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才能形成。
——着力推进有特色、有优势的绿色产业。绿水青山要变成金山银山,需要有绿色产业的比较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各乡村、各乡镇、各县域要形成一县一优势,一乡一品牌,一村一特色,在经济错位发展的地方竞争格局里立足自己的基础,在竞争中找准自己的位置,通过营销手段的信息化和产品、服务的标准化,扩大实体产业和产业服务的影响力,做强自己的比较优势,最终夯实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质量的综合竞争力。同时,迫切需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通过惩罚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来保护生态品牌。
——稳妥开展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今年5月和6月,笔者到土壤肥沃的江汉平原农村调研,发现相当多的农民有的已经弃地,有的计划弃地,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模式下,农资成本、人力成本、机器成本过高,种田全面亏损。
今年5月,湖北监利县朱河镇一户准备到外面打工的农民对外发布消息,以每亩地100元的价格转让土地经营权,并免费赠送自己的秧苗。该事件在当地引起较大社会反响。可见,农田对于很多农民来说已经成了负担。
目前,一些农村已经合村并点,土地平整和规模化已经具备初步的基础。为了促进乡村农业产业的生态化和美丽生态的产业化,建议在一些农村,如江汉平原,深度试点农地的“三权分置”改革,适度整合农业发展所需的土地要素,鼓励农民自愿流转土地经营权,将土地平整为连片田地,发展规模型农业,在规模化经营中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投资人或者种田大户可以通过大规模购买土地经营权的方式批量种植“农场”。其他农民则通过持有股份、在农场打工或者外出打工,来获得收益。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常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