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都市圈)
接轨上海、观念先行的长三角城市群竞合双赢与推进策略时间: 2016-07-02信息来源:纪慰华 作者:hjr_admin 责编:
导读:长期以来,长三角城市都把融入“上海经济圈”作为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在我国进入了“新常态”发展期后,迫切需要解决经济增速下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立新的发展动力模式等重大问题。在新形势下,上海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长三角城市接轨上海也有了新的内涵。作为积极应对上海打造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长三角城市应重点接轨上海的大开放格局、大平台支撑、大制造体系、大服务功能和大科技创新,通过规划对接、基础设施对接、企业对接、政策对接、信息和服务对接、人才对接等方式,借助上海的国际化平台和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关键词:长三角;开放格局;国际化平台;分工体系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5.06.012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已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更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活跃、对外开放度最高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长期以来,长三角各城市普遍秉持着“接轨上海,就是接轨成功”的发展理念,始终把融入上海经济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苏锡常地区的成功实践也证明,与上海地域越接近,经济交流越紧密,联系越频繁,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活力也越强。金融危机后,中国进入“新常态”发展期,相继推出了“两带一路”、“自贸区”、“新型城镇化”等实现“强国梦”的重大战略。新的历史时期,长三角城市如何与上海建立起多层面联系、多形式合作、多领域拓展的全方位合作态势,更好地承接上海的溢出效应,已成为必须尽快解答的问题。这也是各城市建立自身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动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一、接轨上海的重大意义
(一)接轨上海就抓住了国际国内两大市场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更是长三角的核心。新的“一带一路”战略也以上海为起点。首先,长三角城市接轨上海,融入上海经济圈,就意味着把握住了中国经济社会最发达富饶的长三角腹地市场和长江经济带,就能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这些区域的建设和发展。其次,自开埠以来,上海就是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浦东开发开放后,上海更是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阵地,是直接沟通国际市场的最大平台。随着跨国公司的不断集聚,上海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体系的程度更加深入。长三角城市接轨上海就意味着跨越式地进入了国际产业链分工体系,有机会充分利用上海汇集的大量国际化信息、资本、人才、市场和品牌等优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各城市与上海的关系也将逐渐从以垂直分工为主转向共同面向全球竞争的水平分工为主。
(二)接轨上海就融入了最高端先进的产业体系
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始终围绕着建设全球城市的宏伟目标,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要素配置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为基本途径,以发展新一代科学技术与产业为重要手段,建立与全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具有综合性服务平台功能的新型产业体系。虽然这也是个不断摸索和调整的过程,但基本代表了我国最先进的产业体系和产业内涵。承接好上海溢出的产业,并与上海形成产业链上的分工互补关系,对长三角城市而言,意味着将更好地分享上海对国际产业资源、创新资源的集聚和配置功能,有利于构筑具有更高能级、更广阔前景的产业新格局。
(三)接轨上海就进入了国内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产业链布局、贸易和投资环境已改变,国内经济发展模式也面临重大调整。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启动了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明确提出了“全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前进目标,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促进国际国内要素的有序自由流动和资源的高效配置以及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深度融合。[1]上海自贸区代表了中国升级版对外开放战略的最先进形式,也推动上海再次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长三角城市与上海地缘邻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联、文化相通,接轨上海就意味着迈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线阵地,各种改革创新成果和开放经验都极易近水楼台先得月,率先开花结果。
(四)接轨上海才能最充分发挥各城市的综合优势
对长三角城市而言,接轨上海,有利于立足更高的平台,以更宽广的视野,从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服务世界的角度重新审视和组织这些优质资源,从单一竞争力转变为综合竞争优势;接轨上海,有利于运用国际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手段,重新科学组织自身资源配置方式,最大限度发掘资源的潜能;接轨上海,还能借用上海的科技创新、人才、资金、信息等资源的催化作用,使资源利用效率和价值产生质变。可以说,只有在与上海的市场相通、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共荣、体制相融、人才互通中,才能最好地发挥各城市的综合优势。
二、接轨上海的重点领域
(一)接轨上海的大开放格局
自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已基本形成了多领域、多形式、多层次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上海自贸区是我国在奏响面向未来的强国梦序曲中,积极探索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融入国际竞争和掌握规则制定话语权的切实实践,担负着我国在新时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重要使命。长三角城市接轨上海新的大开放格局,首先就是要积极主动接轨上海自贸区,实现借梯登高、错位发展、竞合共赢的目标:
一要接轨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上海自贸区的关键是制度先行和创新的“试验区”,聚焦投资管理创新、监管模式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三大重点领域,加快建设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目前,自贸区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外商投资管理模式、“一口受理、综合审批、高效运作”的服务模式、综合执法体系和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等都已陆续在全国复制和推广。长三角城市应仔细梳理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动态,根据自身特点,聚焦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三大领域,有计划地复制和采用自贸区的成果,实现与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对接。例如,推进行政精简化和透明化,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全流程再造,推行“权力清单”,建立一窗受理、综合审批和高效运作的服务模式;全面推进“信用城市”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价制度,以及行业信息跟踪、监管和归集的综合性评估机制等。
二要接轨自贸区的对外开放新领域。在明确和落实了第一批扩大开放的6大领域23项措施后,2014年,上海自贸区又进一步推出了“新31条”,包括服务业领域14条、制造业领域14条、采矿业领域2条、建筑业领域1条。[2]由于自贸区内的企业多采取“区内注册、区外经营”的模式,这为长三角城市承接上海自贸区的产业溢出创造了机会。例如,“新31条”首次提出了制造业的开放措施,其中有5条是侧重于产品的研发、设计,如允许外商以独资的形式从事汽车电子总线网络技术、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电子控制器的制造与研发;允许外商以独资形式从事豪华邮轮、游艇的设计等。长三角城市可以抓住机遇,有针对性地吸引自贸区的设计类外资企业在自贸区注册,异地经营。在服务业方面,“新31条”又取消了对外商投资邮购和一般商品网上销售的限制,允许取得中国会计师资格的香港、澳门专业人士担任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取消了外商投资医疗机构最低投资总额和经营年限的限制等,这为长三角城市大力推行专业服务业、跨境电子商务,引进国际高端医疗机构等创造了新机遇。
三是接轨自贸区的金融服务功能。自贸区挂牌以来,围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陆续出台了包括“金改49条”在内的一系列金融创新政策,有效推动了境外投资、跨境融资等的发展。截至2015年8月,浦东新区累计办结境外投资项目444个,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到434亿美元,中方投资额达到150亿美元,这是历史上浦东对外投资最为发达的时期。[3]在上海自贸区境外投资中,一方面,股权投资基金是上海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之一;另一方面,上海自贸区基金也正在积极布局境外投资项目,充分利用自贸区的政策优势,推动中国企业跨境并购重组。同时,央行上海总部2015年2月在上海自贸区取消境外融资的前置审批,全面放开本、外币境外融资,极大降低了中国企业利用自贸区平台,获取境外低成本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包括境外人民币贷款。中海油轮运输有限公司获得工行1000万美元外汇流动资金贷款,融资成本不到2%。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末,上海自贸区共有62家企业办理人民币境外借款业务,合计金额247亿元,而境外借款的利率一般为4.2%。[3]
(二)接轨上海的大平台支撑
上海打造全球城市的国际化战略为周边城市和地区的发展创造了高起点的平台。在信息技术革命日益深化的背景下,这个平台一方面是以千万个整合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创新型平台企业作为微观基础,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总部经济,尤其是大量集聚的跨国企业总部的有力支撑。因此,长三角城市接轨上海的大平台,要重点关注上海的平台经济和总部经济。
一是接轨上海的平台经济。自2009年以来,平台经济对上海转型发展的“火车头”作用日益明显。上海已成为全国创新力最强、活跃度最高、影响力最大、发展环境最优的平台经济高地之一。万亿级的金融票据平台、万亿级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万亿级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不断崛起,众多的“平台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4]一号店、PPTV、汇付天下、诺亚财富等已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长三角城市一方面可以借鉴上海经验,打造自身服务于自身企业的市场交易平台、信息技术平台、产业集聚平台,以及内容丰富的平台型企业等;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上海平台企业,克服区内企业的融资、信息、人才等瓶颈,推动企业的生产、商业模式转变等。
二是接轨上海的总部经济。上海的总部经济不仅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更重要的是已从最初的仅仅服务于本土市场阶段,进入了更高级的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阶段。截至2015年8月底,外商在上海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22家、其中亚太区总部36家,投资性公司306家,研发中心390家。[5]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中,亚太级以上总部已占15%左右。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已将中国区总部升级为亚太地区总部,或设立事业部全球总部,提出“立足上海,服务世界”的新战略口号,将在中国市场研发的产品和技术推广到全球市场,并在上海总部完成所有的经营指令、采购单据、外汇资金结算等。而且,随着城市竞争力日益转变为以产业互动联系为基础的城市所在整体区域的竞争,上海总部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周边区域的产业配套与合作,共同构建起总部经济的完整链条。这对长三角城市来说,也是融入上海大产业体系的重要的捷径。各城市可利用这些总部的投资、采购销售、研发、资金管理、共享服务等功能和公司高级管理团队,来推动企业与国际市场的有效对接和融入。
(三)接轨上海的大制造体系
有效对接上海产业转移和重大项目,是长三角城市产业升级转型的重中之重,也是融入上海发展的主攻方向。经过20多年的发展,长三角城市已具备了一定的制造业基础,未来在承接和配套上海制造业转移中,应遵循分工和互补的原则,顺应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聚焦重点产业,大力引进智能制造的生产模式,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的制造业体系。
一是进一步承接上海产业转移,重点关注上海的电子信息产业、大飞机项目、海洋制造业、大型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的对接与配套。以上海大飞机项目为例,一架大飞机由300万到50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需要数千家配套供应商,其研制涵盖了机械、电子、材料、冶金、仪器仪表、化工等几乎所有的工业门类。[6]大型飞机项目落户上海,对发展长三角的通航产业、打造通航产业基地意义重大。未来可以上海为中心,形成民用飞机设计集成、总装制造、客户服务、航空运营、金融租赁、维修改装、转包生产等较为完善的业务链和产业链。大飞机项目的“主制造商—供应商”的研制模式,将发动机、机载设备、材料等部件全部外包,[7]也给长三角城市的新材料、纺织、节能环保等产业创造了转型提升的好机会。
二是改造提升已有的制造业,引入智能制造的理念和生产模式。各城市可借助与上海产业对接的契机,推动已有的汽车、智能电气、装备制造等产业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注重制造手段和管理模式的升级,引入智能制造的概念,推动智能化的生产线、智能化的仓储物流、智能化的生产执行过程过关、智能化的生产控制中心,实现生产的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打造自身的工业4.0。
三是积极引入具有前沿性的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上海致力于在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卫星导航、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诞生几个全球领先的高新技术及尖端产品制造中心。长三角城市可依据已有的产业基础,打造自身新的制造业引擎。
从与上海产业接轨的方式看:一是承接性对接,即主动承接上海向外转移和扩散的产业和项目,积极联络沟通,筑巢引凤,吸引企业落户;二是协作性对接,即在上海的重点产业、项目的产业链或价值链中找到自身发展空间,实现与上海产业的协同共生、强强联合、“一体化”运作与共同发展;三是互补性对接,即与上海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承接性对接是长三角城市最能够快速有效引进上海产业的方式,但引进的产业多是上海改造升级后淘汰的产业,发展前景并不乐观。因此,各城市应更加注重与上海产业在产业链中形成协作性、互补性关系,共同参与全球竞争。
(四)接轨上海的大服务功能
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推开,城市发展思路已逐步转为结构优化、重点突破、注重功能完善,城市经营也转变为经营功能、经营产业。长三角城市接轨上海,要发挥地缘优势,借助上海的国际化、高端化、服务综合化优势,从单纯注重承接产业转向高度重视城市服务功能、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体系的对接,以服务功能的整体提升有效促进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最终提升整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一是接轨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功能,营造高品质的生活服务环境,包括引进国际性的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完整的教育体系、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国际知名医院、特色专科医院等,打造长三角国际教育培训基地、康体养生基地等,以优质的生活环境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纷至沓来。
二是接轨旅游休闲度假服务业。长三角城市可将自身的旅游资源与上海紧密对接,如对上海迪斯尼、杭州极地海洋公园等国际性旅游资源的产业链延伸项目,进行一体化的线路设计,从而打造自身的国际旅游休闲度假产业体系。
三是接轨金融、咨询、保险、评估、法律、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文化服务等专业服务业,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如助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大力发展新兴金融业,建设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众筹融资、私募基金、股权投资、资产管理等科技金融产业园和新兴金融产业园。
四是塑造和提升科技服务功能,包括为研发、设计等创新性活动和创意产业发展服务的风险投资、风险担保服务,发达的通讯、信息服务、高层次人才服务及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专利及知识产权服务、科技中介服务、法律、会计、文书服务,较高专业水准的公共技术平台服务、功能完善的孵化器等。
(五)接轨上海的大科技创新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长三角地区“十三五”的主旋律,但整个长三角城市普遍存在着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的问题,需要主动接轨上海的各种创新资源,扭转目前不利局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继续接轨科技创新园区,建立分园或园中园。目前,长三角很多市县都已与上海漕河泾、张江、紫竹园区、杨浦创智天地等高科技园区建立起了合作共建关系。随着张江国家级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的内涵不断深化,产业空间需求不断增大,各城市可以继续拓展这种合作模式,借助上海开发区扩容、转型的机遇,更加积极主动地引入上海的产业及园区。
二是接轨上海的科研机构,委托或合作研发,共同攻克关键性技术难关。上海的科技创新实力较强,拥有一批能级较高的创新源头:一是中科院的研究机构,特别在生命科学研发领域中居我国领先地位;二是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高校中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重点学科;三是部属的应用技术研究机构。长三角城市可以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主动出击,加强与这些创新资源的区域合作、政策配套等,通过委托研究、联合研究、专家现场指导等方式,攻克技术难题。例如,鼓励本地龙头企业与上海的高校院所建立长期的技术创新联盟、战略联盟等,开展研发合作和成果转移,建立和完善产学研一体化体系;引入沪上“名校名院”来建设产学研创新载体。
三是接轨上海的科技创新项目。上海目前在国内科技创新方面占领先地位的主要有: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微电子和原器件制造、造船和港航设备、发动机装备产业等领域。未来可能在航空器装备产业、新能源汽车等方面会有所突破。长三角城市可根据自身区域优势、产业基础、发展目标等,有针对性地在设备制造、生物医疗、汽车等方面对接上海的高新技术项目,加以持续积累,从而转化为园区自身的创新能力。
四是组建科技创新的人才队伍。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在接轨上海创新源头过程中,长三角城市可把相关领域的人才结构分析清楚,制定分层次的人才引进策略。对领军人才可以采用聘任顾问或兼职领导的方式;对骨干人才可以采用分时兼职(如周末上班)或会诊医生等方法;对应用性人才则尽可能给予落户签证。
三、接轨上海的路径与对策
(一)加强规划对接,调整和完善现有规划体系
借“十三五”规划的契机,长三角城市应调整思路,置身于上海国际大都市圈中重新审视自己,制定新一轮的发展规划和城市发展战略。在规划上率先突破,全方位与上海的规划对接,为接轨上海的各项工作预留足够空间,并相应调整产业发展规划、用地规划、公共配套设施规划、社会文化事业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直通便捷的交通和信息网络
虽然目前长三角已基本实现同城化,各城市都已基本进入上海3小时通勤圈,但与上海的直达交通,尤其是与上海的直通高速铁路建设仍将是重点。各城市应抓住“十三五”规划的机遇,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规划,积极建立与上海接轨的立体交通网络。
此外,从未来趋势看,通讯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将不亚于交通体系的完善。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两会上已明确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通讯网络设施建设必将成为“十三五”规划、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因此,长三角城市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与上海公共主干通讯网的联通。同时,要拓展和完善信息网络平台功能。加快建设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基础数据库,加快电子政务、城市管理智能化及为市民服务的信息平台的进程;制定和实施“智慧新城”规划和具体行动计划,明确和实施智慧市政、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产业园等重点项目。
(三)大力培育有实力的接轨主体,发展本地龙头企业和跨国企业
企业是实现产业接轨的最主要载体。长三角城市应大力扶持一些技术含量高、应用前景好、示范带动作用强、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从资金、准入、服务等方面创造良好条件,鼓励企业结合自身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积极成为行业龙头。同时,充分利用上海自贸区投资开放、金融创新、渠道和平台优势,支持企业“借船出海”。支持有海外业务或者有意拓展海外业务的企业在上海自贸区设立财务中心、运营中心和营销中心等功能性机构,提高企业跨国经营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鼓励企业与上海自贸区内跨国公司合作,开展跨国并购、股权投资、技术合作,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研发机构、展示中心等。
(四)完善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鼓励建立起实质性的创新网络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需要实现真正的“产学研一体化”,即企业、科研院校、科技服务机构等共同建立起一个内部紧密关联、具有实质性内容的特定技术领域或价值链关系的合作创新网络。这也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技政策演变的一个重要趋势。各城市应出台一些“创新联盟”、“区域联盟”、“创新网络计划”、“精英团队计划”,从资金、税收、人才培养、土地指标获取等方面,鼓励区内企业与上海的创新源头建立起实质性技术联盟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扶持。
(五)搭建各类平台,提升服务质量和拓宽信息渠道
各城市应将各类平台建设纳入工作重点,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务求实效。一是基础性研究平台,如引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二是公共服务平台,包括技术交易和专利转让平台、公共研究平台、技术服务平台、数据中心、信息中心、以企业需求为指向的职业培训和教育平台等,以及专门为小微企业服务的公共技术研发基地、金融服务平台等。这些功能性服务平台能够为引进的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帮助。
(六)借鉴自贸区经验,创新人才体制和服务环境
长三角城市要吸引上海的高级人才,共建人才高地,首先是要打造与上海接轨的人才配套体制和服务环境。一是学习和复制自贸区人才政策,打造人才政策高地。例如,浦东已出台政策,支持中外合作人才培训项目发展,探索试点开展中外合作经营性培训机构登记管理工作、境外知名职业资格证书纳入补贴培训范围等,还开始试点“人才签证”制度等,未来还将探索侨胞引才制度、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互认制度、《外国人就业证》、《外国人临时居留证》、《外国专家证》等。这些制度的创新成果,各城市都可以酌情借鉴和复制。二是努力构建吸引人才的“大服务”环境,主要是生活配套环境。教育体系方面,可引进上海名校的附属学校,开展联合办学、校校合作项目等;选派教师赴上海学习培训,并邀请上海专家来讲学培训,以提升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推进与上海的社区教育合作联盟、与上海的大学开展基础教育创新实验区等合作项目。医疗方面,密切与上海三级甲等医院、特色专科医院的联系,联合建立或合作建立1至2家有规模、有特色的高端医疗服务机构。三是搭建人才市场,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可筹建一个专业化、规范化的人才市场和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并根据新企业的需求,制定年度人才需求目录、项目信息库和人才数据库等。
参考文献:
[1]本报评论员.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建立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N]. 金融时报,2013—11—18.
[2]王志彦. 上海自贸区推出扩大开放“新31条” [N]. 解放日报,2014—0702.
[3]胥会云. 上海自贸区基金投了这些项目:金融引领产业转型 [DB/OL]. 第一财经日报,2015—09—28 [2015—10—14]. http://news.sohu.com/20150928/n422223673.shtml
[4]上海万亿级平台经济成为浦东转型新亮点 [DB/OL]. 新华网,2014—09—03 [2015—10—14]. http://money.163.com/api/14/0903/15/A57S5R4E00253B0H.html.
[5]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522家总部经济内涵不断丰富 [DB/OL]. 劳动报,2015—09—17 [2015—10—14]. http://sh.winshang.com/news-525870.html.
[6]牛鸿蕾,江可申. 航空航天制造业的发展优势与状况——以江苏省为例 [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2).
[7]大飞机研制将采用“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 [DB/OL]. 腾讯网,2008—11—04[2015—10—14]. http://tech.qq.com/a/20081104/000001.htm.
■责任编辑:张炜